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基础、实验与工效
    认知控制过程的影响因素:回报与代价*
    司双庆, 周思宏, 袁加锦, 杨倩
    2024, 47(2): 258-266.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01
    摘要 ( )   PDF(1015KB) ( )  
    根据控制的预期价值(expected value of control, EVC)模型,回报与代价通过调节动机共同影响认知控制的实施与分配(即回报-代价权衡)。在EVC模型外,还有许多探究动机相关因素如何影响认知控制的研究。文章首先总结梳理了可被视为回报或代价的因素及相关的实证证据;其次,基于回报-代价权衡简要讨论二者如何共同影响认知控制;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可以从客观(优化权衡的计算模型)与主观(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更全面地解析回报-代价的权衡过程,以实现对认知控制的有效调控与精准干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酒精摄入对前瞻记忆的损伤: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辛聪, 汪浩远, 张歆瑜, 卢东峰
    2024, 47(2): 267-27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02
    摘要 ( )   PDF(337KB) ( )  
    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活动的完成都与前瞻记忆存在密切联系。酒精摄入会损伤大脑结构和认知功能,降低个体前瞻记忆表现。酒精摄入与前瞻记忆的关系受诸多因素影响,主要包括酒精摄入模式和剂量、其他物质滥用、测量方式以及前瞻记忆类型。酒精摄入影响前瞻记忆的认知机制主要涉及执行功能和注意系统。神经机制方面,酒精摄入影响前瞻记忆的脑区包括前额叶、顶枕叶、边缘系统(海马、前扣带回、上丘脑)、大脑皮质和髓质等。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揭示酒精摄入对前瞻记忆成分及各加工阶段的影响,重视研究方法的差异和改进,关注改善临床酒精摄入人群前瞻记忆的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嵌套集合建模能力和数字表征对儿童贝叶斯推理的影响*
    史滋福, 陈枭豪
    2024, 47(2): 274-280.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03
    摘要 ( )   PDF(669KB) ( )  
    为进一步探讨数字表征对贝叶斯推理的影响,特别是自然频数促进效应的作用机制,以285名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不同嵌套集合建模能力儿童在解决三种数字表征的贝叶斯推理问题时的表现。结果发现:(1)具有高嵌套集合建模能力的儿童能更好地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2)相比于概率和几率格式,儿童在自然频数格式下的推理表现更好;(3)概率格式下高低嵌套集合建模能力被试的推理表现无差异,但在自然频数和几率格式下,高嵌套集合建模能力被试的推理成绩好于低嵌套集合能力被试。这表明在适当的数字表征下,嵌套集合建模能力是影响儿童进行贝叶斯推理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绪唤醒对联结记忆的影响:联结对应关系的作用*
    张玉荣, 牛媛媛, 孙彩红, 毛伟宾
    2024, 47(2): 281-28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04
    摘要 ( )   PDF(744KB) ( )  
    在验证Mather(2007)基于客体的框架基础上,采用联结再认范式进一步考查了联结对应关系和情绪唤醒对项目内、项目间联结记忆的影响。实验1在控制联结对应关系为“多对一”的条件下,直接比较了情绪对项目内、项目间联结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情绪唤醒对项目内联结记忆产生了增强作用,但有损害项目间联结记忆的趋势。实验2则控制联结对应关系为“一对一”,结果发现情绪唤醒损害项目内联结记忆,不影响项目间联结记忆。这表明,情绪唤醒对联结记忆的不同影响不仅和联结记忆类型有关,还与联结对应关系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显示混杂度下浸入感对导航绩效的影响—— 空间参照框架的作用*
    李宜倩, 姬鸣, 宋晓蕾
    2024, 47(2): 290-29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05
    摘要 ( )   PDF(1390KB) ( )  
    为考察不同显示混杂度条件下界面浸入感对导航绩效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导航界面信息提取任务收集个体的行为、眼动、生理及主观偏好等指标数据,探究不同显示混杂度下界面浸入感对导航绩效是否有影响、如何影响以及空间参照框架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被试在高混杂度高浸入感条件下导航绩效较高,表现为任务反应时更短、获取信息时间更短、认知负荷更低、主观偏好更大;而产生此差异的原因在于高浸入感条件下个体采用了自我中心参照框架。因此,在实际导航界面设计时若应用场景混杂度较高,可通过提升界面浸入感来提高导航绩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与教育
    成年中期抑郁情绪的变化轨迹:基于增长混合模型*
    廖友国, 张本钰
    2024, 47(2): 300-307.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06
    摘要 ( )   PDF(811KB) ( )  
    选取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的10654名成年中期被试,采用增长混合模型,探讨抑郁情绪变化轨迹的异质性及其相关因素。结果发现:成年中期抑郁情绪变化轨迹存在低抑郁-稳定组(87%)、中抑郁-下降组(8%)与低抑郁-陡升组(5%)三种类别,相对于低抑郁-稳定组,中抑郁-下降组和低抑郁-陡升组中女性、农村居民与受教育水平较低者所占比例更大。成年中期抑郁情绪的变化轨迹呈现异质性,并且女性、农村居民与受教育水平较低者存在更高的抑郁情绪发展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任务转换影响词对记忆:提取练习的补偿作用*
    肖晶晶, 张俐娟, 陈登水, 罗爽, 张锦坤
    2024, 47(2): 308-315.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07
    摘要 ( )   PDF(651KB) ( )  
    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提高了个体学习过程中的任务转换频率,重复练习可缓解判断类任务转换对速度和准确性的损害,但其对记忆任务的影响尚未明确。研究采用2 (练习方式:重学,提取练习) × 2 (任务转换:是,否) × 2 (测试时间:初始,延迟)混合设计,考察不同练习方式的记忆类任务转换是否存在类似促进效应。结果发现,不同练习方式下任务转换均损害记忆准确性;初始和延迟测试(48h)中提取练习的记忆准确性均高于重学。研究表明,任务转换对记忆的损害源于任务集切换,但提取在记忆建构和搜索上的优势加强了记忆痕迹,对任务转换中的重复任务具有补偿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手机依赖对初中生社交焦虑发展的影响:身体羞耻的纵向中介作用*
    曾奕欣, 张斌, 熊思成, 龙专, 张安琪, 曾成伟, 刘家僖, 杨莹
    2024, 47(2): 316-324.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08
    摘要 ( )   PDF(1023KB) ( )  
    采用问卷法对339名初中生进行为期1年的3次追踪,旨在考察初中生手机依赖、身体羞耻和社交焦虑的发展趋势,并检验身体羞耻在手机依赖和社交焦虑中的纵向中介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初中生手机依赖、身体羞耻和社交焦虑均呈稳步上升趋势;手机依赖的起始水平和发展速率分别对社交焦虑的起始水平和发展速率起直接预测作用;身体羞耻的起始水平和发展速率在手机依赖对社交焦虑发展的影响机制中起完全纵向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初中生社交焦虑及其风险因素的特征和动态作用机制,为合理使用手机、改善身体羞耻和社交焦虑提供了新的干预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童年早期情感受虐与青少年早期手机成瘾水平:一般与社交焦虑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作用*
    周楠, 臧宁, 王少凡, 李梓璇, 陈玲, 李蓓蕾, 曹洪健
    2024, 47(2): 325-33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09
    摘要 ( )   PDF(1218KB) ( )  
    基于844名初一学生自陈问卷数据(平均年龄13.21岁,男生53.00%),考察了童年早期情感受虐与青少年早期手机成瘾的关系,检验了青少年一般与社交焦虑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作用。发现一般焦虑可中介情感虐待和忽视与手机成瘾的正向联系,社交焦虑只中介了情感虐待与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正向联系。与手机使用相关的教育工作应重点关注有早期情感创伤的青少年,尤其是其家庭经济地位和焦虑情绪的作用,以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干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语素意识、构词意识与成语理解的双向关系:追踪研究的证据*
    李瑞英, 李利平, 伍新春
    2024, 47(2): 334-341.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10
    摘要 ( )   PDF(901KB) ( )  
    以136名三年级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四年的追踪研究,调查了语素意识、构词意识与成语理解的关系。控制了智力和语音意识后,结果发现:(1)三、四、五年级的语素意识分别对随后四、五、六年级的成语理解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五年级的成语理解显著预测了六年级的语素意识。(2)三、四年级的构词意识分别对随后四、五年级的成语理解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三、四、五年级的成语理解显著预测了随后四、五、六年级的构词意识。研究结果表明语素意识、构词意识与成语理解的关系随着年级的不同而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人格与管理
    刻板印象威胁对回避比较的影响:自尊和社会价值取向的作用*
    陈清, 赵玉芳, 包燕, 张超, 熊威扬, 王维超, 黄金华
    2024, 47(2): 342-34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11
    摘要 ( )   PDF(506KB) ( )  
    通过两个实验考察刻板印象威胁对回避比较的影响及自尊和社会价值取向的作用。实验1和2分别操纵自我概念威胁和群体概念威胁,采用问卷测量自尊和社会价值取向,并通过选择范式测量回避比较。结果发现:自我概念威胁和群体概念威胁均引发回避比较;自尊和社会价值取向起到共同调节;亲社会价值取向的自尊增加抵御两类威胁的回避比较,而亲自我价值取向的自尊减少抵御群体概念威胁的回避比较,但不影响抵御自我概念威胁的回避比较。研究表明,刻板印象威胁引发回避比较,受自尊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共同调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格判断的非语言线索:基于微信交流的透镜模型分析*
    林志鹏, 陈少华, 卢桢
    2024, 47(2): 350-357.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12
    摘要 ( )   PDF(1011KB) ( )  
    该研究考查了微信即时交流中人格判断的非语言线索,并运用透镜模型分析检验了这些线索在不同互动时长条件下对人格判断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神经质外,大五人格其余四种特质总体的自我—他人一致性(SOA)均达到显著水平,平均SOA随互动时长增加而递增;(2)微信交流的非语言线索非常广泛,很多非语言线索在观察者的人格判断中是有效的和可用的;(3)在10min和20min组中,“字数”和“消息量”是外倾性的诊断性线索,“表情符号”和“文字重复”是宜人性与开放性的诊断性线索;(4)观察者对10min组的宜人性和外倾性线索以及20min组所有特质的线索敏感性均显著,且随互动时长增加而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作自主性的“过犹不及”效应*
    董蕊, 王平
    2024, 47(2): 358-366.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13
    摘要 ( )   PDF(1203KB) ( )  
    让员工拥有工作自主权越发普遍。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工作自主性积极后效,对其潜在消极影响鲜有关注。本文梳理工作自主性对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复杂作用;指出工作自主性与工作结果变量存在曲线关系;揭示工作自主性的提高遵循“收益与损失的叠加”和“动机与机会的交互”两条路径,在工作结果上表现为“过犹不及”效应;指出未来研究应致力于“过犹不及”效应的发生范围、内在机理、边界条件和破解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攻击性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伍嘉麒, 任枭, 贡喆
    2024, 47(2): 367-374.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14
    摘要 ( )   PDF(876KB) ( )  
    本研究基于一般攻击模型和创造力四阶段理论,采用问卷法对55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愤怒反刍在攻击性与恶意创造力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意志控制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攻击性显著正向预测恶意创造力;(2)愤怒反刍在攻击性与恶意创造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意志控制正向调节愤怒反刍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具体而言,相对于低意志控制个体,该中介效应对高意志控制个体作用更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亲亲相隐”中道德认知的视角差异*
    许文涛, 张凯丽, 汪凤炎
    2024, 47(2): 375-38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15
    摘要 ( )   PDF(626KB) ( )  
    “亲亲相隐”问题中的道德认知易受个体自我中心的影响,因此其视角差异值得关注。通过三个研究比较了人们在当局者-旁观者视角下对“亲亲相隐”的道德认知,并考察了重要个体(自我建构和社会赞许性)和情境(错误严重性、社会关系和道德领域)因素的作用。结果发现:(1)个体对“亲亲相隐”的道德判断具有稳定的跨视角一致性;(2)相对旁观者视角,在当局者视角下个体的道德决策体现了更低的“亲亲相隐”倾向;(3)相对旁观者视角,在当局者视角下个体对“亲亲相隐”的道德认知分离程度更低,且更高的错误严重性促进了这一差异;(4)这些视角差异未受个体自我建构和社会赞许性的显著影响,并在多种道德领域中保持稳健,且仅存在于亲近者违法犯错的情况下。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中国人对“亲亲相隐”的复杂态度,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道德认知中的关系偏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经济领域到社会领域:决策中的不确定性*
    薛靖华, 朱睿达, 刘超
    2024, 47(2): 384-392.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16
    摘要 ( )   PDF(619KB) ( )  
    不确定性指个体根据已有信息进行预测的精确程度。文章梳理了来源于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不确定性研究,发现不确定性普遍引发个体的消极情绪。通过剖析两个领域的不确定性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路径,发现经济决策中的不确定性首先引发注意和记忆的认知资源变化,促进个体采取灵活的学习策略,随后影响对奖惩的评估。社会决策中的不确定性首先影响针对他人的预测推断,进而影响人际互动策略,随后影响对互动结果的社会学习。最后针对过往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伙伴还是仆人?品牌犯错情境下拟人化社交倾向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
    谢志鹏, 王静远, 秦环宇, 何逸
    2024, 47(2): 393-401.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17
    摘要 ( )   PDF(714KB) ( )  
    基于期望不一致理论,研究通过两组实验探讨在品牌犯错情境下,社交倾向在拟人化与消费者负面态度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品牌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在品牌犯错情境下,高拟人化(vs.低拟人化)会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对社交倾向的期望,从而导致更强的消费者负面态度;(2)品牌关系(仆人vs.伙伴)在拟人化对消费者负面态度中起调节作用。对于伙伴关系的品牌,高拟人化会导致更强的消费者负面态度;对于仆人关系的品牌,低拟人化会导致更强的消费者负面态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意图信息透明与互惠意图促进人际信任:来自噪音信任博弈的证据*
    黄亮, 李森, 陈永辉, 黄文欣, 张秀松, 陈顺森
    2024, 47(2): 402-410.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18
    摘要 ( )   PDF(1173KB) ( )  
    信任决策是个体在不确定性下作出是否信任他人的风险性社会决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采用噪音信任博弈范式,旨在从互动环境与主体的双视角出发,验证意图信息透明度以及意图类型与决策结果在信任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实验1以无噪音条件作为基线,探索意图信息透明度(清晰vs. 模糊)对信任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被试在意图信息模糊条件下的信任水平显著低于无噪音和意图信息清晰条件;实验2探索在意图信息清晰时,意图类型(互惠vs. 违背)与决策结果(收益vs. 损失)对信任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不论结果是收益或损失,互惠意图组被试的信任水平都显著高于违背意图组。研究揭示了在人际互动中意图信息透明和互惠意图均是个体作出信任他人决策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竞争情境下奖赏动机对自我欺骗的影响:眼动证据*
    范伟, 杨颖, 董艳秋, 张文洁
    2024, 47(2): 411-42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19
    摘要 ( )   PDF(1582KB) ( )  
    为了探讨奖赏动机和竞争情境对自我欺骗的影响,实验1采用前瞻范式探索自我欺骗效应及奖赏动机对自我欺骗的影响,实验2探讨奖赏动机和竞争情境对自我欺骗的影响,实验3采用眼动技术探讨两者对自我欺骗的视觉认知机制。结果发现:(1)相比较无答案组,有答案组在金钱奖赏下的预测成绩更加接近真实水平;(2)竞争和奖赏产生的合力增加了自我欺骗;(3)相比较仅被启动奖赏动机或竞争情境的被试,奖赏-竞争组在True和False兴趣区的平均注视时间更短,自我欺骗行为增加。这些结果表明金钱激励诱发的奖赏动机减少自我欺骗程度,但竞争情境能促进自我欺骗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益广告信息框架对食物节约意愿的影响:基于焦虑感视角*
    戴佳彤, 盛光华
    2024, 47(2): 424-431.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20
    摘要 ( )   PDF(407KB) ( )  
    公益广告是倡导公众自觉践行食物节约的重要手段,而在公益广告中合理使用信息框架策略是增强广告劝说效果的关键。以食物节约公益广告为研究情境,在焦虑感视角下探讨信息框架(促进型vs.防御型)对食物节约意愿的影响机制。三个实验结果表明:促进型信息框架能增加高焦虑感个体的食物节约意愿,防御型信息框架能提高低焦虑感个体的食物节约意愿;信息加工深度和自我评价中介了信息框架与焦虑感对食物节约意愿的匹配效应,且二者发挥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在通过公益广告助推食物节约过程中个体焦虑感与信息框架相匹配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构水平对文化自信的影响*
    李雪珂, 黄薇, 毕重增
    2024, 47(2): 432-43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21
    摘要 ( )   PDF(517KB) ( )  
    文化自信是完成“我—我们—文化大我”自我过程中重要的心理构念,其建构会受到表征文化事物抽象水平的影响。研究分别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探究文化建构水平对文化自信的影响。研究发现,建构水平对文化自信具有提升作用,该提升作用仅体现在文化自信的文化认知和行为层面。建构水平越高的个体对文化信息的评价越抽象,更注重文化信息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其文化自信水平也更高。建构水平对文化自信的影响需要以文化内容作为桥梁才能凸显,即建构水平对文化自信的提升作用具有文化领域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同内群体认同的心理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祝婷, 李凌智, 温芳芳, 佐斌, 鞠一琰, 龙佳慧
    2024, 47(2): 440-44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22
    摘要 ( )   PDF(503KB) ( )  
    共同内群体认同是不同子群体成员进行再分类后,对共同的上位群体产生的积极认同的情感。共同内群体认同能够产生促进心理融合、降低群际偏见和增加亲社会行为等积极效应;但在某些情况下,共同内群体认同也会产生降低信任与内疚感、增加群际敌意与偏见和减少亲社会行为等消极效应。对不同群体的感知相似性和形成共同内群体的动机等个体心理属性、群体规模和群体地位等群体属性、不同情境类型以及再分类方式会对共同内群体认同效应产生影响。检验共同内群体认同效应出现矛盾的原因、探索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并结合现实背景考虑群体身份变换性在再分类中的应用,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赖或分离: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贬损的关系*
    乔亚兰, 温芳芳, 佐斌, 柯文琳, 宋仕婕, 王晶
    2024, 47(2): 450-457.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23
    摘要 ( )   PDF(349KB) ( )  
    内群体偏爱表现为将积极态度和更多资源分配给内群体成员,外群体贬损表现为对外群体成员的敌意、歧视和不公平态度。研究发现,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贬损存在依赖或分离这两种关系。从群体成员的心理需求和群体互动的群际因素出发,找到影响两者关系的重要因素:群体认同、动机意图、群际威胁和资源竞争。进行实证研究更精准地找出这些影响因素在二者关系上的作用,采用多样社会认知范式和策略操纵结合的方法厘清二者关系,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自尊的作用*
    黄莲琼, 罗曦, 侯玉波
    2024, 47(2): 458-466.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24
    摘要 ( )   PDF(1319KB) ( )  
    本研究探究了中国人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心理弹性和自尊在其中的作用。对630份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思维的联系性正向预测心理健康,矛盾性则负向预测心理健康;心理弹性在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间起中介作用;自尊不仅调节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调节思维方式与心理弹性以及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该研究模型中起核心作用。这些结果不仅揭示了思维方式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而且特别强调自尊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统计、测量与方法
    同胞嫉妒的概念、测量及理论机制*
    钱国英
    2024, 47(2): 467-47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25
    摘要 ( )   PDF(445KB) ( )  
    同胞嫉妒指家庭中一个孩子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受到同胞威胁或挑战时出现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合体,对于寻求三孩政策背景下的儿童健康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关系视角下简述了同胞嫉妒的概念及发展;其次介绍了同胞嫉妒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访谈法和情境实验观察法;最后分别从个体、家庭及相互关系的视角阐述了同胞嫉妒的理论机制,并提出了未来研究需要深入揭示同胞嫉妒的影响机制、创造虚拟情景实验范式和深入考察同胞嫉妒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认知诊断模型中题目拟合评估的研究*
    高旭亮, 王芳, 夏林坡, 侯敏敏
    2024, 47(2): 474-484.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26
    摘要 ( )   PDF(2044KB) ( )  
    有效应用认知诊断模型(cognitive diagnosis model, CDM)的一个关键步骤是检查模型和测验题目是否拟合。尽管已有研究将IRT中的题目拟合检验方法应用于CDM中,然而这些方法在CDM中的表现仍缺乏系统的比较研究。本研究通过模拟实验比较了χ2,G2,S2,z(r),z(l)和Stone-Q1的一类错误率和统计检验力。实验结果显示,综合一类错误率和统计检验力而言,当用ACDM作为生成模型时,z(r)和z(l)的效果最优;当生成模型是DINA或DINO时,在高质量测验中,z(r)的表现最好,而在低质量测验中,χ2G2的表现更好。最后通过一个实测数据分析,进一步检验了题目拟合检验方法的实证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与咨询
    主题统觉测验用于自杀风险识别——基于语音及文本特征的机器学习研究*
    杨劲寅, 吴雯, 李世佳, 张亚
    2024, 47(2): 485-49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27
    摘要 ( )   PDF(984KB) ( )  
    自杀风险识别是自杀预防的重要环节,但传统的自陈量表筛查存在虚报/漏报率高的局限。通过两步连续实验对主题统觉测验(TAT)进行的改编实现了基于TAT的小程序自助施测方案,并获取音频及文本数据用于机器学习建模,构建了针对自杀意念的自杀风险识别模型。结果发现,在测验耗时更短的情况下,该模型取得了与前人研究相比综合指数更优的模型效果;词频分析及关键词共线网络分析发现高自杀风险组被试在叙述文本中提及了更多与自杀、自伤相关的词汇以及主题,且使用了更多的排除词。经改编后的TAT小程序施测方案流程标准化且施测便捷,后续可收集更多高质量的样本以构建泛化性能更优的模型,应用于自杀风险识别的辅助评估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恐惧反转学习:一种新的恐惧调节手段*
    刘欣, 梅颖, 吴奇, 雷怡
    2024, 47(2): 494-501.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28
    摘要 ( )   PDF(436KB) ( )  
    恐惧反转学习指在安全和威胁刺激之间发生反转后,个体灵活地调整自身的恐惧反应,是一种适应性的恐惧调节手段。本文以条件性恐惧学习和反转学习为切入点,突出恐惧反转的特点,并从恐惧调节的角度厘清其与恐惧消退的关系,探讨两者神经机制的差异,继而揭示恐惧反转对焦虑障碍临床治疗方面的启示。未来研究可进行脑区发育、衰老与恐惧反转的发展性探索,扩展恐惧反转学习的神经回路以及尝试使用外源性激素干预恐惧反转学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论与史
    双向视角下受助者心理困境及其化解路径*
    娄宇, 谢晓非
    2024, 47(2): 502-511.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29
    摘要 ( )   PDF(497KB) ( )  
    利他行为由助人者发起,旨在使受助者获益。受助者的获益是衡量利他行为有效性的关键指标。然而,并非所有利他行为都使受助者获益。助人者帮助受助者解决现实难题,但若其帮助行为伴随对受助者心理的负性影响,受助者将陷入现实和心理的双重困境。从助人者和受助者双向视角出发,有助于分析受助者心理困境的成因,发掘来自助人者和受助者两个视角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化解受助者心理困境的两条路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厘清不同帮助类型对受助者心理的影响,增加对受助者个体和群体差异的关注,丰富对受助后人际互动和长期结果的探索。双向视角的观点也为提升公益和慈善实践的有效性提供启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