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基础、实验与工效
    重量对元认知监控的无意识影响
    李锋盈 陈颖 欧阳林 李伟健
    2017, 40(5): 1026-1032. 
    摘要 ( )   PDF(792KB) ( )  
    摘 要 采用结构知识归因的方法,以学习判断和项目优先选择作为元认知监测和控制的指标,考察重量对元认知监控的影响是否是无意识的问题。被试学习粘贴在不同重量纸盒上的词对,进行学习判断(实验1)或项目选择(实验2),并报告其判断或选择的依据。结果:(1)仅当被试基于猜测进行学习判断时,重量才影响元认知监测,表现为被试对重纸盒上的词对做出更高的学习判断;(2)当被试基于猜测和直觉进行项目选择时,重量才影响元认知控制,表现为被试优先选择重纸盒上的词对进行学习。上述结果表明,重量对元认知监测和控制的影响可能是无意识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空间与情绪效价联结效应的产生机制
    宋晓蕾 张俊婷 李小芳 游旭群
    2017, 40(5): 1033-1039. 
    摘要 ( )   PDF(418KB) ( )  
    采用词汇效价判断任务,考察水平空间与情绪效价联合效应的产生机制。实验1在被试双手正常放置条件下考察了词汇效价与水平空间联结效应的存在;实验2则要求被试双手交叉放置,以考察当反应手和反应键的空间信息冲突时水平空间与情感效价的关联现象;实验3则进一步考排除反应手的参与,以考察口头报告的反应方式是否对两者的联结效应产生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反应方式下均存在空间情感效价的联结,且此联结更多是反应选择极性编码的结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平衡双语者Stroop效应的时间进程
    麦春燕 何先友
    2017, 40(5): 1040-1046. 
    摘要 ( )   PDF(667KB) ( )  
    运用Stroop任务的SOA范式,考察中-英双语者干扰和易化效应的时间进程及程度,比较双语者认知控制和词汇通达的差异。结果发现,在中文条件下,干扰效应的峰值发生在SOA为 -200ms时,在英文条件下,最大的干扰效应发生在SOA为 -300 ms时,由此可见,干扰效应时间出现了负转换。在英文条件下, -400ms SOA引发了最大的易化效应,而中文条件下最大的易化效应发生在 -300ms SOA。该研究表明,双语者没有表现出认知优势,在Stroop任务中受到了词汇通达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发走神和有意走神及其与元认知的关系
    刘兆敏 高伟伟 罗湘齐
    2017, 40(5): 1047-1053. 
    摘要 ( )   PDF(511KB) ( )  
    走神包括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两种类型,而元认知对二者的影响可能不同。研究使用两维度走神量表和元认知-30量表,对国内部分高校学生的走神和元认知(元认知信念、元认知加工和认知自信判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走神包括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两种类型;(2)失控和危险感既可以预测自发走神也可以预测有意走神,但认知自信只能预测自发走神,认知的自我意识只能预测有意走神。说明元认知对自发走神和有意走神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要还是笨重?——概念表征对重量具身效应的影响
    王汉林 莫雷
    2017, 40(5): 1054-1060. 
    摘要 ( )   PDF(990KB) ( )  
    本研究考察在“重量-重要性”和“重量-灵活性”两种情境下重量具身效应的表现,进而探讨概念表征对具身效应所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重量-重要性”情境下,被试认为重鼠标的价格显著大于轻鼠标的价格,并且更容易将重鼠标与高价值货币,轻鼠标与低价值货币建立联系,表现为经典的“重量-重要性”具身效应;而在“重量-灵活性”情境下,被试认为重鼠标的价格显著小于轻鼠标的价格,并且鼠标重量与高低价值货币之间的联系并没有明显倾向性,重量具身效应出现明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重量具身效应受概念表征的显著影响,该效应的表现不仅取决于对客体重量的经验,更取决于主体如何对重量感进行认知表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险寻求中的图形表征效应
    曾祥星 丁道群
    2017, 40(5): 1061-1067. 
    摘要 ( )   PDF(708KB) ( )  
    在负性信息采用文本表征方式与图形表征方式研究中,图形表征方式更能引起风险回避行为。基于此,本研究以获益方案作为风险沟通信息,分别采用文本表征与图形表征来探索信息表征方式对风险寻求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文本表征方式中,个体决策主要受备择方案之间风险大小的影响;而图形表征方式中,个体不仅受备择方案之间风险大小的影响,而且更受备择方案之间获益大小的影响。结果说明:相对文本表征,图形表征方式更能引起决策者为了获益而冒更大的风险,从而表现出风险寻求偏好,从而证实“图形效应”在风险决策中存在普遍性,为我们风险决策信息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绪作为事件性前瞻记忆的附加线索:相反效价增强效应
    陈宁 任智 朱捷 邹夏 刘伟
    2017, 40(5): 1068-1074. 
    摘要 ( )   PDF(514KB) ( )  
    使用前瞻记忆的双任务实验范式,同时操纵当前任务与前瞻任务包含的情绪效价以及前瞻记忆的前瞻成分和回溯成分的情绪效价,考察双任务和两成分效价一致或相反条件对事件性前瞻记忆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情绪效价一致时相比,双任务的效价相反时前瞻记忆更能正确执行,两成分情绪效价相反时前瞻成分完成更好。这种相反效价增强前瞻记忆的效应表明情绪作为附加线索影响了事件性前瞻记忆加工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文单双字词中成分相对位置信息加工比较研究
    王晓芸 马博森 李德高
    2017, 40(5): 1075-1083. 
    摘要 ( )   PDF(631KB) ( )  
    左右结构单字词(2R词)中的部件和双字词(2C词)中的字都是构词成分。有研究表明,在词汇判断任务中,部件的相对位置影响2R词的识别,字的相对位置却不影响2C词的识别。在其他任务中,2R词中部件的相对位置信息似乎也是可以忽视的。 词是语义表征的基本单位。和启动词汇判断任务相比,启动语义归类任务可能更有利于测量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间的语义联系。我们采用启动语义归类任务对大学生进行了两项实验研究,并对同一目标词使用了三种启动刺激:和目标词所指事物同属一概念范畴的样例词(语义启动)、语义启动的逆序非词和目标词的逆序非词。 结果发现,不论2R词还是2C词,三种启动刺激对被试判断目标词所指事物是否有生命性的反应有显著性影响,而且,三种启动刺激在启动效应大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这意味着,在激活有无生命概念表征的时候,指具体事物的单双字词有相似性。 结论是,在2R词和2C词识别的早期阶段,熟练读者对词及其构成成分语义信息的提取是同时进行的,构成成分的位置信息不重要。毕竟2R词和2C词结构成分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因此未来需要探究2R词和2C词成分位置信息何时得以加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绪识别研究中被“冷落”的线索:躯体表情加工的特点、神经基础及加工机制
    丁小斌 康铁君 赵鑫
    2017, 40(5): 1084-1090. 
    摘要 ( )   PDF(292KB) ( )  
    躯体和面孔是个体情绪表达与识别的重要线索。与面部表情相比,躯体表情加工的显著特点是补偿情绪信息,感知运动与行为信息,及产生适应性行为。情绪躯体与面孔加工的神经基础可能相邻或部分重合,但也存在分离;EBA、FBA、SPL、IPL等是与躯体表情加工相关的特异性脑区。今后应系统研究面孔、躯体及语音情绪线索加工潜在的神经基础,探讨躯体情绪加工的跨文化差异,考察情绪障碍患者的躯体表情加工特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强化和负强化:概念、争议与神经机制
    尧丽 杨海帆 吴美霖 李永丰 段海军 任维
    2017, 40(5): 1091-1097. 
    摘要 ( )   PDF(579KB) ( )  
    1975年,Michael首次正式提出应放弃“正强化”和“负强化”术语的使用,引起对“正强化和负强化是否本质上具有区别”这一问题的关注和争议。正负强化究竟本质上是否有区分、如何区分、以及区分它们的意义等问题,得到了众多行为心理学家的深入探讨。多数学者再度阐明正强化和负强化具有不同的心理机制,加以区分具有重要应用意义,主张沿用对它们的区分。最近,对正负强化神经机制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揭示它们具有截然不同的神经相关过程。我们建议,分析强化作用进行时,机体是否在环境条件作用下已经偏离了基础、正常的心理稳态,有助于规范理解强化物启动的是正还是负强化的神经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与教育
    初中生积极适应的发展轨迹:基于潜变量增长模型的分析
    李彩娜 顾娇娇 王甲 焦思
    2017, 40(5): 1098-1103. 
    摘要 ( )   PDF(874KB) ( )  
    采用问卷法对369名青少年在初中阶段的积极适应状况进行历时三年的四次追踪测试,通过潜变量增长模型检验初一至初三期间个体积极适应的变化趋势,同时考察随时间稳定变量(学校转换)和随时间变化变量(压力知觉)对积极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从初一到初三,个体的自我肯定和行事效率均呈曲线上升趋势,且上升速度逐年下降;亲社会倾向呈线性上升趋势;积极应对则呈线性下降趋势;2、学校转变对初中生积极适应发展的影响较小;3、压力知觉对当时初中生的积极适应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媒体学习中的图文整合:同步化线索和学习者经验的作用
    谢和平 安婧 王福兴
    2017, 40(5): 1104-1110. 
    摘要 ( )   PDF(554KB) ( )  
    多媒体学习中,线索和经验可能在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上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控制了线索与解说呈现的时间同步性,选取高、低经验大学生被试,采用SMI RED 250记录眼动数据,探讨同步化线索和经验对多媒体学习注视加工过程和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同步线索条件下的测验成绩比非同步线索更高,感知难度更低,被试对线索区的总注视时间、首次注视时间更长,进入线索区次数和线索区注视点个数更多;高经验者的测验成绩比低经验者更好,感知难度也更低,但在注视加工上二者没有差异;线索和经验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认为:同步线索更有利于图文整合,降低感知难度,促进注视加工,提高学习成绩;高经验者的经验优势表现在学习效果和主观难度感知上,而非注视加工;同步线索没有弥补低经验者的劣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习方法对陌生语言字形学习的影响
    薛红莉 梅磊磊 薛贵 陈传升 董奇
    2017, 40(5): 1111-1116. 
    摘要 ( )   PDF(410KB) ( )  
    采用学习-测查的范式,以陌生视觉单词(韩字)为材料,考察了学习方法对陌生语言字形学习效果的影响。在学习阶段,材料分别以连续重复(集中学习)和间隔重复(分散学习)方式呈现6遍,在学习之后半小时、1天以及1个星期之后,分别进行再认记忆测查。结果发现,虽然随着测查间隔时间增长,两种学习条件的成绩都显著降低,但是在三次测查中,分散学习的成绩都明显好于集中学习。这一结果说明在排除语音、语义等其他言语元素的干扰之后,以分散学习的方式学习新字形的效果好于集中学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样例类型与解释方式对初中生数学概率问题解决的效果
    杨翠蓉 蒋曦 韦洪涛 周成军
    2017, 40(5): 1117-1122. 
    摘要 ( )   PDF(409KB) ( )  
    为考察样例类型与解释方式对初中生数学概率问题解决的促进作用,实验1随机选取初中生90名,比较正确样例组、正误样例组、对照组的学习效果,实验2同样随机选取初中生90名,比较有教学解释的正误样例组、有自我解释的正误样例组与正误样例组(对照组)的即时后测与延时后测学习效果,发现:(1)正误样例的学习效果要显著好于正确样例的学习;(2)有解释的正误样例学习效果要显著好于无解释的正误样例学习;(3)有自我解释的正误样例学习效果显著且持久,有教学解释的正误样例学习效果显著但不持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卷入欺负行为儿童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
    鲁中义 郭娟 冯晓慧
    2017, 40(5): 1123-1128. 
    摘要 ( )   PDF(486KB) ( )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法和纸笔测验法探究了卷入欺负行为儿童和未卷入儿童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差异及其原因。实验1发现,直接欺负者和受欺负者在不相容任务(道德是下,不道德是上)的反应时明显快于相容任务(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间接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和未卷入者在相容任务中的反应时明显快于不相容任务。实验2发现,直接欺负者和受欺负者倾向于把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的下方,而把不道德词放在上方;间接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和未卷入者倾向于把道德词放在上方,而把不道德词放在下方。直接欺负者和受欺负者之所以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其他三者的隐喻联结(“道德是下,不道德是上”),原因可能是他们对道德概念的认知存在偏差,并且认知方式也不符合常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幼儿选择性信任与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关联:来自追踪研究的证据
    丁雪辰 桑标 潘婷婷
    2017, 40(5): 1129-1135. 
    摘要 ( )   PDF(662KB) ( )  
    研究选取122名3到5岁幼儿,同时测量了选择性信任、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并控制了幼儿的语言能力,通过追踪研究进行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探讨了幼儿选择性信任与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幼儿的选择性信任与执行功能呈显著正相关,当控制了幼儿的年龄和语言能力之后,该相关仍然显著;第一年的选择性信任可以正向预测第二年的执行功能,而第一年的执行功能不能预测第二年的选择性信任;选择性信任与心理理论之间不存在纵向的相互关联。该结果为幼儿选择性信任领域的争议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4-5岁儿童对社会事件记忆的消极偏向
    李晓东 郭雯 胡邱
    2017, 40(5): 1136-1141. 
    摘要 ( )   PDF(4439KB) ( )  
    消极偏向是指相对于积极或中性的刺激,消极刺激能够获得更多的注意和认知加工。本研究采用故事法通过三个实验考察4-5岁儿童对社会事件的记忆是否存在消极偏向。实验一发现幼儿对威胁行为的回忆成绩显著优于对中性行为和助人行为的回忆成绩。实验二发现幼儿对悲伤事件的回忆成绩显著优于对中性和愉快事件的回忆成绩。实验三发现幼儿对威胁行为的前瞻记忆成绩显著优于中性和助人行为的前瞻记忆成绩。研究说明无论事件是威胁性的还是非威胁性的,无论是回溯记忆还是前瞻记忆,4-5岁儿童的记忆都表现出消极偏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瀑布效应:儿童认知功能与社会适应领域的研究
    张青 王争艳 董书阳
    2017, 40(5): 1142-1147. 
    摘要 ( )   PDF(290KB) ( )  
    发展瀑布效应指的是在复杂的发展过程中各种交互作用或相互作用的累积结果,这种发展的累积效应导致跨越不同水平、领域、系统或者不同世代的传播效应。本文阐述了研究者利用发展瀑布效应解释儿童认知功能与社会适应领域的发展时采用的不同模型,介绍了儿童认知功能与社会适应领域的发展瀑布效应,最后对发展瀑布效应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方法与应用价值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少年创造性发展及其脑机制研究进展
    李心怡 庄恺祥 孙江洲 邱江*
    2017, 40(5): 1148-1153. 
    摘要 ( )   PDF(303KB) ( )  
    青少年时期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阶段,探明青少年创造性发展规律及其神经机制对于培养和激发个体的创新潜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青少年创造性发展及其脑机制的研究进展,分别对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及其相应的脑机制展开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展望。总体而言,青少年时期创造性思维发展呈现出两个波峰(11-13岁,15-16岁)的发展趋势;青少年创造性发展受外部原生家庭教养方式和学校教师激励以及内部情绪动机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较大;前额叶对青少年创造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可能与该脑区涉及执行控制功能有关。针对青少年创造性发展的教育干预以及大脑可塑性可能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大样本纵向跟踪多模态脑影像数据库的建立可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人格与管理
    神经质人格与大学生网络小说成瘾关系:叙事传输和沉浸感的中介作用
    张冬静 周宗奎 雷玉菊 牛更枫 朱晓伟 谢笑春
    2017, 40(5): 1154-1160. 
    摘要 ( )   PDF(686KB) ( )  
    本研究以502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神经质人格与网络小说成瘾的关系以及叙事传输和沉浸感在其中的序列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网络小说成瘾与神经质人格、叙事传输和沉浸感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神经质人格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网络小说成瘾,还可以通过叙事传输和沉浸感的中介作用对其产生影响,且该中介作用包含了两条路径——沉浸感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叙事传输-沉浸感的序列中介作用。这一结论有助于引导和改善大学生的网络小说阅读行为,预防成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时间洞察力特质对食品选择偏好的影响:解释水平对内隐偏好的作用
    钟毅平 李琎 王潇
    2017, 40(5): 1161-1167. 
    摘要 ( )   PDF(862KB) ( )  
    通过两个实验探索两类时间洞察力特质个体外显与内隐食物选择偏好。实验1用《津巴多时间洞察力问卷》选出“现在享乐”和“未来定向”两类个体,考察其外显食物选择偏好,结果发现,与“未来定向”组相比,“现在享乐”个体选择更多垃圾食品。实验2中,两类个体分别接受不同水平的解释水平,之后完成单靶内隐联想测验,以考察其对垃圾食品的内隐态度,并检验解释水平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与未来定向组相比,现在享乐组对“垃圾食品”存在内隐偏好。此外,对现在享乐者,解释水平改变会对食物选择偏好有显著影响;而对未来定向者,其影响则不显著。这表明与未来时间定向者比,现在享乐者在外显、内隐层面对“垃圾食品”均有选择偏好。对现在享乐者,解释水平会通过改变心理距离对内隐选择偏好产生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绪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汪玲 高玉娇 张晓云
    2017, 40(5): 1168-1174. 
    摘要 ( )   PDF(713KB) ( )  
    探讨情绪创造性的影响因素以及情绪创造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及其途径。研究一对150名高中生施测父母教养觉知量表、简式人格问卷、情绪创造性问卷;研究二对152名高中生施测情绪创造性问卷、成就动机量表、应对方式问卷。结果表明,大五人格和父母教养方式均可显著预测情绪创造性;情绪创造性通过成就动机间接影响应对方式,其中有效性通过追求成功动机而促进问题中心应对,准备性通过避免失败动机而促进情绪中心应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情与公正的抉择:社会距离对第三方干预的影响
    徐杰 孙向超 董悦 汪祚军 李伟强 袁博
    2017, 40(5): 1175-1181. 
    摘要 ( )   PDF(800KB) ( )  
    第三方干预(third-party intervention)是一种重要的利他行为,它包括惩罚和补偿两种措施。本研究结合情境性问卷与实验法,采用修改后的独裁者博弈范式(Dictator Game, DG),让被试作为第三方对朋友或者陌生人的不公平行为进行干预,考察社会距离对第三方干预的影响。研究发现:(1)对于朋友提出的不公平方案,个体对其的惩罚轻于陌生人,而对第二方(无权者)的补偿没有显著差异。(2)个体对朋友的不公平提议的公平性判断高于陌生人,但提议引发的情绪体验没有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社会距离可能通过影响个体对不公平行为的公平感知,进而影响其第三方干预行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认知闭合需要与预期后悔对个体职业决策过程的影响
    张树凤 司继伟 宗正 董杰
    2017, 40(5): 1182-1188. 
    摘要 ( )   PDF(740KB) ( )  
    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闭合需要(NFCC)与预期后悔(AR)对个体职业决策过程的影响。基于两种预期后悔启动方式,采用2(高NFCC,低NFCC) × 2(不启动AR,启动AR)的两因素被试间设计完成了两个单独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NFCC个体的职业决策过程存在显著差异,NFCC高的个体付出的认知努力更少;(2)预期后悔显著影响个体的职业决策过程,启动预期后悔条件下个体表现出更为谨慎的决策过程;(3)预期后悔能有效缓冲高NFCC个体的认知闭合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伦理氛围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道德辩护的中介效应
    张永军 江晓燕 赵国祥
    2017, 40(5): 1189-1194. 
    摘要 ( )   PDF(548KB) ( )  
    与纯粹的私利性非伦理行为不同,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是个体为了组织利益而实施的非伦理行为。探讨了伦理氛围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以及道德辩护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自利型伦理氛围、关怀型伦理氛围分别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具有正向影响,规则型伦理氛围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具有负向影响,道德辩护分别在三种伦理氛围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关系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边缘性人格障碍特质者负性沉浸的自我反思倾向
    张英俊 樊富珉 张逸梅
    2017, 40(5): 1195-1201. 
    摘要 ( )   PDF(626KB) ( )  
    采用自我参照范式考察边缘性人格障碍(BPD)的自我反思特点。实验一对比高、低BPD特质被试在自我和姓名参照条件下正负性词汇的再认成绩,发现高BPD特质者在自我参照条件下的负性词汇记忆成绩显著高于低BPD特质组。实验二对高BPD特质被试进行正念自我反思训练,结果发现相对于对照组,训练组在自我参照条件下负性词汇的记忆成绩显著降低。高BPD特质者的自我反思存在负性沉浸倾向,且正念自我反思训练可以改善该倾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公德角度的对错判断:公益传播中正负激励效果的调节变量
    李伟娟 林升栋 农婷 黄合水 陈瑞
    2017, 40(5): 1202-1207. 
    摘要 ( )   PDF(320KB) ( )  
    公益传播是以谋求社会利益为出发点,推动公益行动的传播活动。组织行为中的激励策略,包括奖赏、肯定的正面激励和惩罚、否定的负面激励,正确的行为用正面激励去强化,错误的行为用负面激励去避免。将组织对员工的激励放大到社会对公众的激励,这个假设是否仍能验证?假设能成立的关键在于行为“对错”的判断。某大学学生宿舍用水免费,用电收费,提供了绝佳的现场实验条件。两个现场实验结果验证:浪费水的现场实验中,负面激励比正面激励更有效地节约了用水量;浪费电的现场实验中,正面激励比负面激励更有效得节约了用电量。补充的后测表明,浪费免费的水,被认为是“错的”;而浪费自己花钱的电,则心安理得。第三个节约粮食的实验研究,采用“行为对错判断”(错了vs.没错)ד正负激励”(控制组vs.正面激励vs.负面激励)组间设计,验证了从“社会公德角度的对错判断”是正负激励效果的调节变量。从“个体私利角度的对错判断”与此相反。据此,建议在公益传播中,先从社会公德角度作行为的对错判断,对的行为宜采用正面激励诉求;错的行为宜采用负面激励诉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成瘾者工作记忆水平受影响的机制: 来自ERP的证据
    孙岩 王晓丹 刘沙 李珍珠
    2017, 40(5): 1208-1214. 
    摘要 ( )   PDF(646KB) ( )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以N-back范式为实验任务,考察20名网络成瘾大学生和23名对照组大学生的工作记忆水平,结果发现:对照组的工作记忆具有一定加工优势的趋势,正确率高于成瘾组,反应时低于成瘾组,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网络成瘾组与对照组工作记忆加工时,网络成瘾组P2波幅更高,N2波幅更低,N2潜伏期更长,说明与网络成瘾组相比,对照组工作记忆水平更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恢复体验到地方依恋:环境偏好与居住时长的作用
    冯宁宁 崔丽娟
    2017, 40(5): 1215-1221. 
    摘要 ( )   PDF(664KB) ( )  
    探究源自环境的恢复体验(如,放松、平静等)对居住者地方依恋(包括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两个维度)的预测作用,并分析其中的内在过程与情境条件。采用问卷研究法(N=410),结果发现:(1)恢复体验能显著正向预测个体地方依恋;(2)环境偏好在恢复体验与地方依恋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居住时长调节环境偏好与地方依恋(主要是地方认同)之间的关系。研究将有助于探寻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压力管理与城市管理协同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距离对成败行为性别归因偏差的影响
    吴静珊 王娜
    2017, 40(5): 1222-1227. 
    摘要 ( )   PDF(372KB) ( )  
    在陌生人和熟人两种社会距离下,让被试对同、异性成败行为进行归因评价,考查性别归因偏差现象(对异性美化的归因、对同性贬损的归因)在社会距离上的变化。结果发现:(1)对于成功行为:被试对陌生异性做出的美化归因(能力-运气)显著高于陌生同性,出现性别归因偏差现象;被试对同、异性好友做出的美化归因差异不显著,不存在性别归因偏差。(2)对于失败行为:被试对陌生同、异性做出的美化归因(运气-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归因偏差现象消失;被试对异性好友做出的美化归因显著高于同性,出现性别归因偏差。结论:性别归因偏差,在远社会距离他人表现成功时出现,表现失败时消失;在近社会距离他人表现成功时消失,表现失败时出现。结合相关研究和进化理论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彩民命运控制对问题购彩的影响:购彩预期和购彩意向的链式中介作用
    胡月 王斌 李改 黄显涛 郭冬冬
    2017, 40(5): 1228-1234. 
    摘要 ( )   PDF(696KB) ( )  
    为考察命运控制对彩民问题购彩的影响,以及购彩预期和购彩意向在其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2538名彩民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彩民问题购彩与命运控制、购彩预期和购彩意向均存在正相关;(2)命运控制不仅能直接预测问题购彩,还能通过两条路径的间接作用影响彩民的问题购彩:购彩意向的中介作用;购彩预期和购彩意向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构建的中介效应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命运控制影响彩民问题购彩的内在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以貌取人吗?面孔宽高比研究述评
    郑治国 俞宗火 廖华 刘建平
    2017, 40(5): 1235-1241. 
    摘要 ( )   PDF(309KB) ( )  
    面孔宽高比是左右颧骨点之间的距离除以上面高所得到的比值,被认为是人类面孔性别二态特征之一。男性面孔宽高比被认为是男性睾酮水平的可信外显指标,与攻击行为、欺诈等不道德行为存在显著关联,并受到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面孔宽高比与上进心、对内群体成员的牺牲精神等男性化积极社会行为亦存在显著关联。睾酮水平被认为是面孔宽高比和社会行为两者背后的共变因素,并引起激烈争论:面孔宽高比的性别差异在多个研究中未获支持,男性面孔宽高比与睾酮水平存在关联的直接证据亦有待进一步夯实。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拖延的决策模型
    张顺民 冯廷勇
    2017, 40(5): 1242-1247. 
    摘要 ( )   PDF(350KB) ( )  
    拖延是指尽管预见到该行为会带来不利后果, 人们仍自愿推迟开始或完成某一计划好的行为。先前的研究对拖延的类型、影响因素、成因以及干预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然而拖延的核心过程—— “现在做还是以后做?”的拖延决策的认知机制还非常不清楚。因此,本文提出拖延决策模型试图从三方面阐明“现在做还是以后做?”的决策机制:首先,拖延动机和不拖延动机的斗争是决定是否拖延的根本;其次,拖延动机的斗争可以进一步简化为任务负性过程和任务正性结果的权衡;最后,主动推迟任务使负性过程发生延迟折扣是拖延的核心目的。拖延决策模型不仅有助于探明拖延的核心认知机制,也能够帮助预测拖延行为的发生及解释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借此整合一个从拖延的核心发生机制到各种影响因素的理论系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统计、测量与方法
    基于概念外延的用户认知表达——以智能冰箱的用户认知研究为例
    杨贤 何汉武
    2017, 40(5): 1248-1252. 
    摘要 ( )   PDF(793KB) ( )  
    用户认知具有主观性、模糊性、进化性及多维性等不确定性特点,难以编码与度量,尤其难以用计算机语言表达。提出以概念外延表达的集合论方法结合模糊数学,把研究用户认知这个复杂对象转换成研究代表用户认知的因素集合;提出用数据驱动的互联网文本挖掘技术获取因素集,采用TF-IDF加权算法结合模糊统计方法求解因素的隶属度,得到用户认知的数学表达;最后以海信智能冰箱项目进行实例论证。论文的主要贡献是对具有不确定性特点的用户认知进行了数学建模及求解,并使用了数据驱动的量化方法对用户认知进行数学表达,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数学基础。另外,由于用户认知属于典型的不确定性复杂对象,论文所用方法适用于所有复杂对象的建模与求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与咨询
    高功能孤独症者非字面语义理解缺陷:隐喻视角的ERP研究
    李骋诗 胡金生 刘颖 王琦 李松泽 刘淑清
    2017, 40(5): 1253-1259. 
    摘要 ( )   PDF(1158KB) ( )  
    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从隐喻语义理解角度考察了高功能孤独症成人非字面语义理解中的行为特点及脑半球参与模式。行为结果显示:高功能孤独症成人对新异隐喻句的反应时最长,两类隐喻句的反应时均长于普通成人,但错误率上两组被试间无差异。脑电结果显示:高功能孤独症组对新异隐喻句的N400波幅最大,未出现半球偏侧化现象,传统隐喻句在左半球的N400波幅大于右半球,两类隐喻句的N400波幅均大于正常被试。结论:高功能孤独症成人具备隐喻理解能力,并对新异隐喻的理解做出更多努力,但右脑功能异常仍旧存在,左右半球在总体功能或神经联通性上仍旧弱于常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术语和俗语对疾病风险认知的影响
    陈世平 揭满 王晓庄
    2017, 40(5): 1260-1265. 
    摘要 ( )   PDF(510KB) ( )  
    本研究采用混合实验设计,探讨疾病术语和俗语等对疾病风险认知的影响,结果发现:对疾病严重性和患病率估计存在锚定效应,疾病名称和熟悉度主效应显著,熟悉度和疾病名称存在交互作用。研究表明:对疾病严重性估计术语高于俗语,对患病率估计俗语高于术语,高熟悉度易高估。Bootstrap法分析表明,疾病名称可直接影响严重性估计,也可通过患病率估计影响严重性估计。术语导致严重性高估,但若通过患病率估计再评估严重性时,俗语导致患病率高估,进而对严重性高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类和概念对恐惧泛化的影响机制
    雷怡 王金霞 陈庆飞 张文海 梅颖
    2017, 40(5): 1266-1273. 
    摘要 ( )   PDF(509KB) ( )  
    恐惧泛化与多种焦虑障碍的病理基础密切相关。特别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往往持续地逃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刺激,遭受着创伤痛苦折磨。本文在厘清知觉辨别与恐惧泛化关系的基础上,着力于高级认知过程(分类与概念相似性、典型性和人工概念)对恐惧泛化的影响,回顾了恐惧泛化的相关神经机制,并揭示恐惧泛化对焦虑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启示。未来研究应将知觉和高级认知维度的恐惧泛化进行整合研究,同时扩充恐惧习得和泛化的神经回路,以促进人类恐惧泛化更深入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论与史
    心智化社会认知观的演变及发展 ——来自潜心智化的思考
    潘威 汪寅 陈巍
    2017, 40(5): 1274-1279. 
    摘要 ( )   PDF(312KB) ( )  
    社会认知的机制一直存在心智化与具身认知观点的争论。前者认为社会认知是对心理状态的推测,而后者则认为社会认知是具身实践活动。虽然,心智化研究者认为具身认知有关灵长类动物和婴儿的社会认知的解释可以兼容于内隐心智化,但内隐心智化在解释社会互动时仍然存在间接性的问题。近期,潜心智化理论旨在挑战上述立场中有关社会认知先天论的预设,该理论将个体的潜心智化视为内隐心智化的替代,通过检验与分析相关研究的构想效度,强调社会认知是从非社会性的一般认知功能中衍生而来的,这种立场在社会认知的领域特殊性与非社会认知的领域一般性之间建立起了纽带,从而挑战了心智化与具身认知的争论。未来研究应设计更为严谨的心智化研究方法并对其进行方法学验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尝试在神经科学层面探索一般认知功能与社会认知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