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4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7-20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基础、实验与工效
表面相似性与呈现方式对关系类比推理的影响:匹配物效应*
谢伟烨, 刘宇澄, 蔡李雪, 韩林株, 刘志雅
2024, 47(4): 770-77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01
摘要 ( )   PDF(1267KB) ( )  
关系类比推理是将一种情境中的某种关系推导至另一种情境中的过程,被试由“源问题”中隐含的某种结构关系映射到“靶问题”中也存在这种关系,即进行了关系类比推理。本研究采用图片匹配范式,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表面相似性与呈现方式对关系类比推理的影响,其中实验1探讨“源问题”和“靶问题”存在相同匹配物的情景,实验2探讨无相同匹配物的情景。实验1结果发现,同时呈现方式更有利于关系推理,低表面相似性更有利于关系推理;实验2发现,虽然同时呈现方式仍利于关系推理,但高表面相似性反而更利于关系推理。两个实验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一种“匹配物效应”:有相同匹配物情景下,低表面相似性比高表面相似性做出了更多的关系推理,而无相同匹配物情景下则出现了相反的结果。根据这些结果,讨论了“积极脑”的理论解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刺激环境变化与突显干扰项预期性对注意捕获的影响*
李航宇, 闫强, 隗凤玲, 祝君, 李寿欣
2024, 47(4): 780-787.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02
摘要 ( )   PDF(543KB) ( )  
采用额外突显干扰项的注意捕获范式,要求被试在一个包含目标、突显干扰项和其他干扰项的环境中,搜索目标并做出判断,探讨突显干扰项预期性对注意捕获是否受到刺激环境变化和任务负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外部线索引导的突显干扰项可预期时,刺激环境变化条件下对搜索目标的反应慢于刺激环境不变条件,产生环境损耗;当内部线索引导的突显干扰项可预期时,与突显干扰项不可预期条件相比,突显干扰项可预期条件下的环境损耗更小,负载损耗更大。这表明,刺激环境变化促进外部线索引导突显干扰项可预期的注意捕获,而高任务负载促进内部线索引导突显干扰项可预期的注意捕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文阅读中快速读者与慢速读者的知觉广度*
张慢慢, 李鑫, 边菡, 汪强, 臧传丽, 闫国利, 白学军
2024, 47(4): 788-794.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03
摘要 ( )   PDF(518KB) ( )  
在熟练的中文阅读中,不同阅读速度读者提取文本信息的范围(即知觉广度)是否存在差异?为解决该问题,本研究从熟练读者群体中选取快速读者与慢速读者,结合眼动技术和移动窗口范式比较两组读者在不同窗口(R0、L1R1、L1R2、L1R3、L1R4、FL)下阅读句子时的眼动模式。结果显示,在保证阅读理解准确的前提下,快速读者比慢速读者的知觉广度更大,符合E-Z读者模型的语言效率假说,支持个体差异性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听多通道刺激的注意捕获:工作记忆负载的影响*
袁一宸, 严晗, 何翔, 岳珍珠
2024, 47(4): 795-802.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04
摘要 ( )   PDF(740KB) ( )  
本研究采用面孔和声音刺激,考察工作记忆负载对视听多通道刺激注意捕获的影响。实验1和实验2分别操纵言语和视觉工作记忆负载。结果发现相比单通道听觉刺激,双通道刺激能够更有效捕获注意。并且,视听多通道促进效应受到负载类型和通道类型的影响,表现为随着言语工作记忆负载升高,听觉从多通道促进的获益会升高,而视觉从多通道促进的获益没有显著变化。与之相反,随着视觉工作记忆负载升高,听觉从多通道促进的获益没有显著变化,视觉从多通道促进的获益则显著降低。结果支持视听多通道刺激的注意捕获受负载影响,且在不同负载类型下,视、听通道从多感觉促进效应的获益存在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条件性恐惧消退记忆的编码、巩固、提取及其干预*
黄益霞, 王金霞, 雷怡
2024, 47(4): 803-811.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05
摘要 ( )   PDF(1087KB) ( )  
促进和保持条件性恐惧消退是改善暴露疗法的关键。恐惧消退并没有消除原来的恐惧记忆,而是形成新的消退记忆与其竞争。良好的消退记忆需要成功的编码、巩固与提取,杏仁核、前额叶、海马以及中脑多巴胺系统在其不同阶段具有不同作用。增大预期错误、口服认知增强剂、神经调控、口服左旋多巴胺等方法能够有效干预消退记忆编码和巩固。未来研究还需扩充各阶段神经机制,探讨如何增强消退记忆稳定性以及干预消退记忆提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任务转换的脑功能偏侧化效应:基于tDCS和TMS技术的研究*
王煊, 朱荣娟, 游旭群
2024, 47(4): 812-818.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06
摘要 ( )   PDF(353KB) ( )  
任务转换是执行功能的重要成分之一,指从一个认知任务转换到另一个认知任务的过程。在对任务转换的脑机制研究中,脑功能的偏侧化效应是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研究者通过经颅直流电刺激和经颅磁刺激等技术对DLPFC脑区、IFJ脑区等脑区的偏侧化效应进行了研究。虽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存在一定争议,但得到较一致的结论是:第一,这些脑区的左侧优势较突出,在任务转换过程中发挥自上而下的适应性调节等核心功能;第二,在左侧功能优势的基础上,这些脑区的右侧也发挥抑制控制等功能,两侧形成高效的分工合作,形成生理性平衡。目前,部分研究结果已经应用于针对抑郁症患者和脑卒中患者等特殊人群的认知功能障碍治疗中。未来应进一步提高对tDCS和TMS技术的运用水平,逐渐从传统技术向高精度技术跨越,并引入其他神经调控方法,结合脑成像技术开展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注重对差异性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实现对任务转换脑功能偏侧化理论的拓展与整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与教育
儿童友谊质量与主观幸福感和孤独感的双向关系:一项纵向研究*
刘旭, 刘宇潇, 陈倩, 曹敏, 彭霁, 周宗奎
2024, 47(4): 819-828.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07
摘要 ( )   PDF(991KB) ( )  
基于发展情境理论,对212名儿童进行为期三年的纵向研究,采用随机截距的交叉滞后模型考察友谊质量与主观幸福感和孤独感之间的双向关系。结果发现:(1)在个体间水平上,友谊质量分别与主观幸福感和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2)在个体内水平上,T1的友谊质量显著预测T2的孤独感,T1的孤独感显著预测T2的友谊质量,T2的孤独感也显著预测T3的友谊质量;(3)在个体内水平上,T1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预测T2的友谊质量。综上,儿童的友谊质量与孤独感之间存在循环作用关系,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仅存在T1主观幸福感预测T2友谊质量的单向关系。本研究拓展了友谊质量与心理健康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和干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程序公平的发展特点及其内在机制*
徐晓惠, 徐敏, 张耀华, 张明浩
2024, 47(4): 829-837.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08
摘要 ( )   PDF(598KB) ( )  
程序公平是指决定分配的过程是否公平。已有研究使用资源分配范式,考察儿童的程序公平判断与程序公平行为的发展特点,发现程序公平判断在生命早期就已出现,幼儿能主动使用公平程序分配资源。然而,当公平程序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儿童仍然比较利己,出现程序公平的认知-行为差距。不偏袒公平理论和同等尊重理论可以解释儿童偏好程序公平的原因及儿童程序公平的发展特点。未来研究应侧重揭示儿童程序公平的发展轨迹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增强儿童程序公平判断与程序公平行为发展同步性的实践探索,并验证不同理论观点的相对正确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学低年级儿童汉字识别与词汇知识对阅读理解的作用:阅读流畅性的中介效应*
温鑫滔, 谢瑞波, 喻艳玲, 夏月, 伍新春
2024, 47(4): 838-847.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09
摘要 ( )   PDF(1103KB) ( )  
以149名小学一年级儿童为对象,进行为期一年的三次追踪,考察汉字识别、词汇知识对二年级阅读理解的作用以及阅读流畅性的中介效应。控制性别、非言语智力、快速命名、正字法意识后,结果发现:(1) 词汇深度能够直接预测阅读理解;(2) 字词阅读流畅性、句子默读流畅性在汉字识别与阅读理解之间起中介作用;(3) 句子默读流畅性在词汇广度和阅读理解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表明,汉字识别和词汇广度能够通过提高阅读流畅性从而促进阅读理解发展,词汇深度对阅读理解具有重要的直接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元孝道对成年身份建构的影响:基于成年初显期的潜在剖面分析*
包广华, 汪薇, 吐马丽丝·卡哈尔, 肖灿, 洪建中
2024, 47(4): 848-854.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10
摘要 ( )   PDF(684KB) ( )  
成年初显期是个体建立成年观的重要时期。本研究以“个体中心”视角探究了该时期成年身份建构的剖面特征,并考察了双元孝道对成年身份建构的影响。对1040名成年初显期被试的调查表明:(1)当下成年初显期群体的成年身份建构可以分为三种潜在类别:混乱型、延缓型和过渡型。(2)互惠性孝道的个体成年身份建构更可能分布在过渡型或延缓型中,权威性孝道的个体更可能分布在过渡型,其次是混乱型。具体来说,互惠性孝道会促进个体认可更多成年标志,对成年的看法更全面,而权威性孝道既有可能促进个体成年身份的建构,也可能导致成年身份建构的混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年段小学生的学业能力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对兴趣选择的影响:自我肯定的作用*
黄量杰成, 闫艳, 胡寅凤, 孙鸿莉, 焦岚, 尹军
2024, 47(4): 855-862.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11
摘要 ( )   PDF(701KB) ( )  
鉴于近来在国内教育领域的学业上出现“女强男弱”现象,本研究探讨了中国教育背景下低年段小学生学业能力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兴趣选择的影响,并采用自我肯定进行了干预。结果发现,二年级学生开始认为女生在学业能力上比男生更聪明,且由于这种刻板印象的影响,三年级时男生更倾向于回避需要聪明特质的游戏,但自我肯定能有效削弱三年级男生的前述性别刻板印象,进而改变兴趣选择。该研究揭示,学业上“女强男弱”的信念已存在于小学低年段,并会影响兴趣选择,但可采用自我肯定法改变这一信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人格与管理
辱虐管理与工作拖延:羞耻情绪和心理压力过载的链式中介作用*
彭凯琪, 李梓君, 王荣
2024, 47(4): 863-870.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12
摘要 ( )   PDF(760KB) ( )  
工作拖延是职场亟需解决的管理难题,本研究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探讨工作拖延的形成机制。采用多阶段问卷调查法,获取308位全职员工的三时点数据。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1)辱虐管理与工作拖延呈显著正相关;(2)羞耻情绪和心理压力过载在辱虐管理和工作拖延之间发挥独立中介作用;(3)辱虐管理通过羞耻情绪和心理压力过载的链式中介路径间接影响工作拖延。研究结果揭示,未来可通过多元途径减少工作拖延,如防范辱虐管理、降低羞耻情绪和干预心理压力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作倦怠下的个体为什么更偏爱体验型消费?*
鲁宇涛, 周文惠, 王霞, 邢采
2024, 47(4): 871-878.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13
摘要 ( )   PDF(442KB) ( )  
随着工作节奏变快、工作压力增加,工作倦怠现象日趋严重,如何缓解员工工作倦怠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从资源保存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工作倦怠下的个体可能会为缓解自身工作倦怠而更偏爱体验型消费,并通过4个子研究去验证并进一步探讨其内在机制。结果发现,工作倦怠下的个体因为恢复需要而更偏好选择体验型消费,恢复需要起到了中介作用,而且个体通过体验型消费能获得更多的恢复体验。研究结果对缓解员工工作倦怠及企业营销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威权领导总是遏制员工创新绩效吗?环境动态性和上下属关系的联合调节作用*
孙建群, 李锐, 田晓明, 田奇
2024, 47(4): 879-886.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14
摘要 ( )   PDF(937KB) ( )  
基于压力认知交互作用理论,考察环境动态性和上下属关系对威权领导与员工创新绩效关系的联合调节作用。以501份领导-下属配对数据为研究样本,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威权领导与环境动态性以及上下属关系的三维交互作用显著,在强上下属关系、高环境动态性条件下,威权领导对员工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在其他条件下,威权领导对员工创新绩效都没有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特权与亲领导不道德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陈戈, 梁永奕, 范燕, 洪尔浼, 王桐谣
2024, 47(4): 887-894.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15
摘要 ( )   PDF(921KB) ( )  
现有研究主要强调了领导者因素对下属亲领导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忽视了下属个体特质对这种行为的影响。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与特质激活理论,本研究探讨了心理特权对亲领导不道德行为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心理特权对道德推脱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道德推脱在心理特权与亲领导不道德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领导幽默不仅增强了心理特权与道德推脱之间的正向关系,而且调节了心理特权通过道德推脱对亲领导不道德行为的间接影响,即在高领导幽默的条件下,这一中介效应较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费者思维模式对渠道迁徙意愿的影响*
陈洁, 范雯健, 朱嘉伟
2024, 47(4): 895-901.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16
摘要 ( )   PDF(408KB) ( )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探索思维模式是否影响消费者的渠道迁徙意愿以及可行性的调节作用和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相比于满意型思维模式个体,最大化思维模式个体的渠道迁徙意愿更高。(2)当可行性低时,最大化思维模式个体的渠道迁徙意愿高于满意型思维模式个体;当可行性高时,二者没有显著差异。(3)心智锁定中介可行性对思维模式和渠道迁徙意愿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当可行性低时,最大化思维模式个体的心智锁定显著低于满意型思维模式个体,进而有更高的渠道迁徙意愿;当可行性高时,前述中介效应不存在。本研究扩展了思维模式在消费者行为领域的影响,丰富了消费者渠道迁徙行为前因变量,有助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发现消费者的渠道迁徙规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德与享乐动机对精神幸福感的不同作用*
许文涛, 张凯丽, 汪凤炎
2024, 47(4): 902-90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17
摘要 ( )   PDF(760KB) ( )  
为探索美德与享乐动机和精神幸福感的关系,同时考察自我超越和自我迷失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美德与享乐动机量表、精神幸福感指数量表和成人自我超越问卷对691名被试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美德动机显著正向预测人们的精神幸福感,自我超越和自我迷失在其中起到不同中介作用;(2)享乐动机显著负向预测人们的精神幸福感,自我迷失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这些结果表明,追求美德的动机有助于人们的积极自我发展和精神幸福感获得,而享乐型人生目标则与自我迷失和精神幸福感缺失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议者的权力和地位对决策者建议采纳的影响*
段锦云, 吴珏彧, 徐婷婷, 梁凤华
2024, 47(4): 910-917.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18
摘要 ( )   PDF(778KB) ( )  
通过四个实验研究探索了建议者的权力和地位及其交互作用对建议采纳的影响。研究1基于偏好性决策任务考察了高权和高位建议者对人们建议采纳的影响;研究2基于偏好性决策任务探索了建议采纳如何受建议者权/位的影响及能力和热情感知的中介作用;研究3基于事实性决策任务及社会职业的权位操纵进一步探索权/位对建议采纳的影响及能力和热情的中介作用;研究4基于社会职业的权/位操纵及偏好性任务决策进一步验证以上结果。结果建议者的权力和地位与建议采纳正相关,地位强化了权力与建议采纳的正向关系,能力中介了权力和地位与建议采纳的关系。结论建议者权力和地位对其建议采纳的影响表现出异质性,建议者能力感知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删繁就简:自愿简约及其前因、后果和理论解释*
李斌, 朱钦, 张凯迪, 严仁昊, 冯凯
2024, 47(4): 918-925.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19
摘要 ( )   PDF(674KB) ( )  
自愿简约是指个人因放弃有形的物质资源的拥有和满足,在简化外部生活过程中获得内心的丰富与充盈的生活方式。个体选择自愿简约既受到个人价值观、物质主义和宗教信仰等内部因素的驱使,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自愿简约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和客观环境可持续性具有积极作用。当前研究主要从需要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来解释自愿简约的心理机制。未来研究需要多角度拓展自愿简约的形成机制、进一步挖掘自愿简约与幸福感的关系以及深入探索其产生的多重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母乳喂养为何力不从心?——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影响母乳喂养行为的心理社会因素*
吴琳, 李小新, 郭鹏岳, 杨璟
2024, 47(4): 926-932.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20
摘要 ( )   PDF(460KB) ( )  
如何提升母乳喂养意向、延长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是当前我国母婴领域中广受讨论且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着眼于影响母乳喂养行为的心理社会因素,综述了以往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相关成果。依据母乳喂养行为的特征,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的情感性态度、工具性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包括自我效能感)、道德规范、哺乳知识和自我认同等心理社会因素能够有效地解释婴儿母亲的母乳喂养意向及持续时间。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完善母乳喂养行为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本土化的母乳喂养行为实证与干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依恋概念辨析*
李雅宁, 杨伊生, 辛自强, 梁丽, 王湃
2024, 47(4): 933-93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21
摘要 ( )   PDF(337KB) ( )  
文化依恋指个体与所属文化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情感联结。对文化依恋的内涵及其邻近概念(一般依恋、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与文化适应)的辨析有助于确保文化依恋研究的独立地位和后续研究的开展。未来研究重点应包括开发文化依恋的本土化测量工具、探究文化依恋的形成机制和拓展考察文化依恋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自尊与中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社交焦虑和逃避动机的中介作用*
蒋舒阳, 刘儒德, 冯毛, 洪伟, 金芳凯
2024, 47(4): 940-946.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22
摘要 ( )   PDF(631KB) ( )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438名中学生进行测查,探究中学生自尊与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关系以及社交焦虑和逃避动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自尊与问题性手机使用、社交焦虑和逃避动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社交焦虑和逃避动机分别在自尊与问题性手机使用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且社交焦虑-逃避动机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该结果表明,自尊可以分别通过社交焦虑、逃避动机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交焦虑-逃避动机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中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统计、测量与方法
融入能力信息的认知诊断模型开发与应用*
宋丽红, 胡海洋, 汪文义, 丁树良, 袁思玉
2024, 47(4): 947-958.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23
摘要 ( )   PDF(2295KB) ( )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对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一般(高阶)能力作为连接项目反应理论模型与认知诊断模型的桥梁,相互利用不同试题上的作答信息,开发出融入能力信息的认知诊断模型。模拟研究考查了新模型在四种参数分布和五种题量下的表现,并与DINA模型与2PLM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相同题量下,新模型能力参数的均方误差优于2PLM的均方误差;新模型的模式判准率优于DINA模型的模式判准率;属性斜率越大,新模型的属性判准率和能力精度更高。在英语水平证书考试的实测数据上,新模型相对拟合指标优于DINA和HO-DINA等模型;新模型虽稍逊于2PLM,但两者所得能力与测验总分相关较高;新模型在属性2上分类准确性高于其他模型,分析发现新模型可利用能力信息提高Q阵中考查次数较少属性的分类准确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混合情绪的测量:模型、方法与展望*
孙五俊, 姜媛, 方平
2024, 47(4): 959-965.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24
摘要 ( )   PDF(506KB) ( )  
混合情绪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目标追求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测量方法等基础性研究的限制,其相关问题并未得到充分探讨。当前混合情绪的测量方法主要基于单变量、双变量和多变量三种模型,不同方法在操作性界定、测量工具和指标获得上存在各自的优势和适应性。未来研究应致力于完善混合情绪测量的理论基础;提高客观反应测量指标的特异性;建立适应混合情绪系统复杂性的测评体系;并关注混合情绪积极成分与消极成分的时间关系测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与咨询
情绪自旋与大学生攻击行为:情绪调节策略的调节作用*
张珊珊, 李亚林, 李天路, 李昱汝, 鞠睿, 刘婷
2024, 47(4): 966-972.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25
摘要 ( )   PDF(734KB) ( )  
研究探讨了情绪调节策略在情绪自旋对大学生攻击行为影响中的调节作用。采用分阶段跟踪测试的方法,首先在被试招募阶段使用情绪调节量表测量个体的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招募完成一周后启动为期14天、每天3次的当下核心情绪状态测评来获取个体的情绪自旋值,动态测评结束一周后使用“攻击行为量表”测量个体的攻击行为。对139名被试的有效跟踪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认知重评在情绪自旋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在低认知重评组,情绪自旋对攻击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但在高认知重评组,情绪自旋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不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观规范与吸烟者戒烟行动计划:戒烟意向和关系导向特征的作用 *
陈海德, 张宇晗, 赵博强, 姚静静, 李伟健
2024, 47(4): 973-980.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26
摘要 ( )   PDF(757KB) ( )  
考察吸烟主观规范和戒烟主观规范对戒烟行动计划的预测作用及戒烟意向的中介作用和关系导向特征的调节作用。对694名经常吸烟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吸烟者两种规范显著预测戒烟行动计划;(2)戒烟意向在两种规范与行动计划间起中介作用;(3)关系导向特征正向调节吸烟主观规范和戒烟意向的关系。结果说明,吸烟者两种规范对戒烟意向及戒烟行动计划的预测作用具有共存性及拮抗性,且关系导向特征增强吸烟主观规范的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生网络受欺负与抑郁的关系:心理资本和同伴支持的调节作用*
周莉, 王宏霞, 耿靖宇, 雷雳
2024, 47(4): 981-98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27
摘要 ( )   PDF(991KB) ( )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837个大学生进行了线上调查,探讨了心理资本和同伴支持是否能同时调节网络受欺负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心理资本能够缓冲网络受欺负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此外,当大学生同时伴随较低的心理资本和同伴支持,或其中一者较低时,网络受欺负均显著预测抑郁情绪。而当大学生同时伴随较高的心理资本和同伴支持时,网络受欺负对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不再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限制中的生涯发展:工作心理理论模型的检验和拓展
王丹妮, 侯志瑾, 张蕊, 朱佳佳, 贾音, 郭小鸾
2024, 47(4): 990-997.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28
摘要 ( )   PDF(757KB) ( )  
个体的生涯发展总是受到环境限制的影响,但传统生涯理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它们假定人们有足够的资源、机会和选择自由。工作心理理论则强调环境限制的作用,并关注能帮助人们克服其消极影响的调节因素。本研究对工作心理理论的多重中介假设进行了检验,并探讨自我控制对环境限制的缓冲作用。研究结果支持了多重中介模型,但没有验证自我控制对环境限制的缓冲作用,相反,环境限制较低的个体更能受益于自我控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疫情感知严重性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一个有联合调节的中介模型*
高峰强, 韩婷, 桑墨涵, 展艳茹, 韩磊
2024, 47(4): 998-1007.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29
摘要 ( )   PDF(1783KB) ( )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增加人们的抑郁情绪。本研究基于应激和应对的交互理论探究疫情感知严重性对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以及网络疑病、反刍思维和性别在其中的作用。在疫情爆发后采用问卷法通过网络收集了503名被试的数据。结果发现,(1)疫情感知严重性越强,个体的抑郁情绪水平越高;(2)网络疑病在疫情感知严重性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反刍思维调节了网络疑病与抑郁情绪的关系,反刍思维和性别联合调节了疫情感知严重性与抑郁情绪的关系。本研究拓展了应激与抑郁关系的理论,并且对于降低疫情对个体抑郁情绪的消极影响具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性创伤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心理痛苦和乐观的作用*
金童林, 乌云特娜, 张璐, 刘振会, 李鑫, 姜永志
2024, 47(4): 1008-1015.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30
摘要 ( )   PDF(1461KB) ( )  
为探讨社会性创伤、大学生自杀意念、心理痛苦及乐观之间的关系,选取55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社会性创伤问卷、自杀意念量表、心理痛苦量表及乐观问卷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社会性创伤对大学生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间接地通过心理痛苦对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作用;(2)乐观调节了社会性创伤与心理痛苦、社会性创伤与自杀意念以及心理痛苦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具体而言,在低乐观水平下,社会性创伤对心理痛苦、社会性创伤对自杀意念以及心理痛苦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均显著,而在高乐观水平下,这些预测作用不显著。因此,心理痛苦是社会性创伤对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过程的加速机制,而乐观是抑制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论与史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演进与意涵*
沈蕾, 张芸瑞, 陈宁, 刘伟
2024, 47(4): 1016-102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31
摘要 ( )   PDF(345KB) ( )  
积极青少年发展是发展科学理论范式的重大转变,极大推动了全球青少年发展研究和教育政策的进程。积极青少年发展突破“问题视角”和“缺陷模型”,主张关注青少年的优势和相对可塑性,强调个体与情境的互惠互动,凸显青少年之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贡献与方法论价值。在历经生态情境取向向历史文化取向的演进过程中,积极青少年发展研究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推广和践行,彰显出鲜明的理论更新自觉和实践品格,这对推动对青少年的认识论发展、我国积极青少年发展研究以及政策制定实施,具有多重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