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恋爱中大学生依恋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恋爱关系质量的中介和调节作用
    王浩 俞国良
    心理科学    2022, 45 (5): 1092-1098.  
    摘要3223)      收藏
    依恋焦虑与个体心理健康存在密切关联,恋爱关系质量可能在二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595名处于恋爱关系中的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恋爱关系质量在大学生依恋焦虑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恋爱关系质量在大学生依恋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既发挥着中介作用,也发挥着调节作用。一方面,依恋焦虑能够通过影响恋爱关系质量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另一方面,高质量的恋爱关系能够缓解依恋焦虑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日常情绪体验对自我控制的影响——意识努力的调节作用
    张鹏程 李喜 卫红佛 张颖 冷英 陈宁
    心理科学    2023, 46 (1): 57-64.  
    摘要1512)      PDF(pc) (1171KB)(1326)    收藏
    沉迷于电子产品所诱发的积极情绪体验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本文通过两项研究考察日常情绪体验与意识努力程度对自我控制的影响,并探讨其背后的内在机制。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随机抽样300名大学生发现,大学生日常情绪体验差异显著,且以积极情绪体验为主,同时低意识努力的情绪刺激源显著多于高意识努力的情绪刺激源;研究2在研究1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意识努力”介入的方式对136名被试进行干预,结果表明大学生日常情绪体验对自我控制无显著预测效应,意识努力显著正向预测其自我控制,且高水平的意识努力在日常情绪体验与自我控制之间的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中国青少年抑郁的核心症状及性别、抑郁程度间的比较:基于网络分析方法
    黄顺森 罗玉晗 来枭雄 简可雯 徐梓婧 王耘
    心理科学    2022, 45 (5): 1115-1122.  
    摘要1407)      收藏
    本研究基于精神障碍的网络理论,采用中文版流动调查中心抑郁量表对3634名青少年进行调查,使用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青少年抑郁的核心症状,比较不同性别和抑郁程度青少年的抑郁症状特征网络差异。结果发现:(1)我国青少年抑郁的核心症状为压抑情绪、失败感、悲伤和乏力;(2)不同性别青少年的抑郁症状网络结构、网络连接强度和核心症状不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抑郁程度青少年的抑郁症状网络结构、网络连接强度、核心症状存在显著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小学生学业成绩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学习压力、自尊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
    李文辉 姜枫
    心理科学    2023, 46 (2): 347-354.  
    摘要1333)      PDF(pc) (1720KB)(1386)    收藏
    为探究小学生学习压力和自尊在学业成绩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收集小学生学习压力问卷、自尊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和学业成绩的数据。结果发现:(1)小学生学业成绩能够正向预测学业自我效能感。(2)学习压力和自尊在学业成绩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3)链式中介作用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群体呈现部分中介作用,存在三条中介路径:学习压力的单独中介路径、自尊的单独中介路径和学习压力与自尊的链式中介路径;男生群体呈现完全中介作用,只有两条中介路径:自尊的单独中介路径和学习压力与自尊的链式中介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认知控制过程的影响因素:回报与代价*
    司双庆, 周思宏, 袁加锦, 杨倩
    心理科学    2024, 47 (2): 258-266.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01
    摘要1241)      PDF(pc) (1015KB)(1231)    收藏
    根据控制的预期价值(expected value of control, EVC)模型,回报与代价通过调节动机共同影响认知控制的实施与分配(即回报-代价权衡)。在EVC模型外,还有许多探究动机相关因素如何影响认知控制的研究。文章首先总结梳理了可被视为回报或代价的因素及相关的实证证据;其次,基于回报-代价权衡简要讨论二者如何共同影响认知控制;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可以从客观(优化权衡的计算模型)与主观(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更全面地解析回报-代价的权衡过程,以实现对认知控制的有效调控与精准干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语境影响自我偏见的神经机制
    孔超 刘林焱 刘欢欢
    心理科学    2023, 46 (2): 258-265.  
    摘要1230)      PDF(pc) (1186KB)(1176)    收藏
    先前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加工和自我相关的信息时会更加敏感,形成自我偏见,然而这种敏感性可能会因为语境的不同
    而不同。本研究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考察单语语境(全局控制)和混合语境(局部控制)对自我偏见的影响。结果发现,
    单语第二语言(L2)语境下,自我- 消极比他人- 消极引发左侧额下回和左侧顶下小叶更大的激活;双语第一语言(L1)语境下,
    自我- 积极比他人- 积极引发右侧楔前叶更大的激活。这表明语境引发的语言控制影响双语者解决身份与情绪关联之间的冲
    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社会排斥对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
    杜肖丽 Cody Ding 徐梦思 袁树歌 张利杰 陈红
    心理科学    2023, 46 (1): 11-18.  
    摘要1117)      PDF(pc) (879KB)(1028)    收藏
    采用变化探测范式,考察社会排斥对非社会和社会性刺激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发现社会排斥组的无意义图形视觉工作记忆容量显著小于社会接纳组,而对生物运动和面孔的记忆容量却显著大于社会接纳组。说明社会排斥对不同属性刺激的视觉工作记忆容量影响不同:会损害与归属需要无关的非社会性刺激的记忆容量,而提高与归属需要有关的社会性刺激的记忆容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科技干扰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归属需求的中介作用与友谊质量的调节作用
    丁子恩 刘勤学
    心理科学    2022, 45 (6): 1383-1389.  
    摘要1095)      收藏
    为探讨科技干扰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以及归属需求和友谊质量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科技干扰量表,归属需求量表,友谊质量量表以及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对3076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归属需求是否在科技干扰和网络游戏成瘾之间起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友谊质量的调节。结果发现:(1)科技干扰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2)归属需求在科技干扰和青少年网络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科技干扰对归属需求的作用以及归属需求对网络游戏成瘾的作用受到了友谊质量的调节。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科技干扰会通过归属需求来增加网络游戏成瘾的风险,且友谊质量会降低科技干扰对归属需求以及归属需求对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社会拒绝与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关系:情绪觉察的中介作用和微信亲子沟通的调节作用
    王琼 亓伊静 胡伟 陈慧玲
    心理科学    2022, 45 (5): 1159-1165.  
    摘要1075)      收藏
    采用问卷法对 431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情绪觉察在社会拒绝与大学生抑郁情绪关系间的中介效应,以及微信亲子沟通对这一中介过程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之后,社会拒绝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情绪;(2)情绪觉察在社会拒绝与大学生抑郁情绪关系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3)微信亲子沟通对直接路径“社会拒绝→抑郁情绪”具有调节效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单字法有意遗忘的内部心理机制:基于多项式加工树模型的分析
    王润洲 金雨薇 宋耀武 赵小军
    心理科学    2022, 45 (5): 1026-1036.  
    摘要1019)      收藏
    通过构建使用单个双字词作为实验材料,并在测验阶段全面考察记忆提取过程的MPT模型,考察单字法有意遗忘的心理机制。结果发现,对于TBF/R项目,遗忘组的储存能力和提取能力均弱于记忆组;对于TBR/R项目,遗忘组的储存能力强于记忆组。并且无论对于短时SOA还是长时SOA,遗忘组对TBF项目后探测刺激的反应时都显著长于TBR项目。研究表明,单字法有意遗忘现象是由选择性复述、注意抑制和提取抑制三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预视对阅读中语境预测性效应的影响*
    赵赛男, 李琳, 张俐娟, 王敬欣
    心理科学    2023, 46 (4): 770-778.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30401
    摘要1012)      PDF(pc) (1514KB)(873)    收藏
    研究采用增量呈现文本范式操纵预视类型,并同时操纵目标词语境预测性,考察了预视对词汇加工中早期语境预测性效应的影响。实验1发现预视类型和语境预测性不存在交互作用。无论有没有预视信息,语境预测性均对早期词汇加工产生了影响。实验2采用※预视创设了更接近自然阅读的文本呈现模式,再次发现语境预测性效应不受预视类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语境预测性对阅读中词汇加工的影响并不依赖于与目标词相同的预视信息,在没有预视信息情况下同样会表现出语境预测性对词汇加工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道德的轻与重:道德的重量具身效应及隐喻的调节作用
    任维聪 郑磊 王汉林
    心理科学    2023, 46 (1): 42-49.  
    摘要1001)      PDF(pc) (936KB)(556)    收藏
    本研究采用行为反应时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探讨道德的重量具身效应及“重量-道德”隐喻联结对该效应的调节作用。参考内隐联想测验的逻辑,采用联合分类反应任务,在默认的“重量-道德”隐喻表征情境(实验1)和道德垂直空间隐喻的启动情境(实验2)中,要求被试分别使用轻鼠标和重鼠标对道德/不道德词进行分类判断,考察鼠标重量对道德概念的加工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默认情境中,“重-道德,轻-不道德”的联合分类条件比“轻-道德,重-不道德”条件的分类反应时更短,并伴随有更大的脑电晚期正成分(LPC),而在启动道德垂直空间隐喻后,两种联合分类条件下的反应时和LPC结果出现反转。本研究结果表明道德概念的加工会受到重量经验的影响,“重量-道德”具身效应具有心理现实性,且重量概念与道德概念的隐喻联结引导并调节了这种具身效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积极表情符号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王雅琴 刘子双 蒋奖
    心理科学    2023, 46 (2): 435-442.  
    摘要970)      PDF(pc) (1442KB)(910)    收藏
    采用实验法分别从产品包装和广告两个方面,探讨积极表情符号对个体购买意愿的积极效应及其机 制。研究 1 关注产品包装中的积极表情符号,发现积极表情符号通过提高消费者的卷入度促进购买意愿。 研究 2 则关注产品广告,发现积极表情符号的积极效应受到产品类型的调节,即相比实用型产品,享乐型 产品广告中积极表情符号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更大。本研究证实了积极表情符号在产品营销中的有效 性及内在机制,为产品营销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网络教学情境下正念对学业拖延的影响:心理韧性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
    郑阳蕾 胥遥山
    心理科学    2022, 45 (6): 1450-1457.  
    摘要964)      收藏
    本研究以157名大学生为对象,选用正念五因素量表、心理韧性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Aitken拖延量表,探索在网络教学情境下正念对学业拖延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正念能够直接对网络教学情境下的大学生学业拖延产生影响,也能够通过心理韧性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对大学生学业拖延产生影响。研究结论为发挥正念的作用,改善网络教学情境下的学业拖延提供了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情绪的时间不对称性及其与道德判断和价值评估的关系
    谢如月 金磊 郝海平 杜刚 李小保 吕厚超
    心理科学    2023, 46 (3): 530-537.  
    摘要964)      PDF(pc) (327KB)(967)    收藏
    情绪的时间不对称性是指相较于回顾过去,个体在预期未来时情绪体验更强烈、唤醒度更高的现象。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性质和效价的事件中,并在6岁至成年个体身上表现出跨年龄的稳定性。与过去相比,未来更近的心理距离、更生动的心理模拟和更大的不确定性可能是情绪的时间不对称性形成的机制。另外,情绪的时间不对称性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情绪反应偏向,会导致个体对未来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评估更为极端。未来研究可从时间导向、特殊群体和国家与自我视角等角度进一步考察情绪的时间不对称性,以增进人们对未来偏向的认识和了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人名发音与面孔的形状概念关联——来自行为和ERP的证据
    闫向博 李 东 杨 廙 田杨阳 李 曌 蒋重清
    心理科学    2023, 46 (2): 266-273.  
    摘要964)      PDF(pc) (825KB)(660)    收藏
    已有行为研究揭示知觉者倾向于认为圆唇音名与圆脸、扁唇音名与尖脸身份一致的效应。为进一步探明该效应在人脑内的加工进程及发生机制,本研究在人名发音启动面孔(脸型判断任务)范式下进行了脑电实验。结果发现,被试在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不一致条件,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低于不一致条件;不一致条件在大脑中央-顶区诱发出更负的N400成分。结果说明,人名发音与面孔存在形状概念的关联,该结果支持了人名发音与脸型的跨模态对应是共享内涵属性所致的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日间节律对个体认知行为的影响
    彭雨笛 谢恬 马宁
    心理科学    2023, 46 (2): 282-290.  
    摘要922)      PDF(pc) (764KB)(823)    收藏
    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综合主观感受及客观行为表现考察我国大学生群体在一天内的节律变化。总体上,大学生的日间节律呈现出“上午(9:00-11:00)最佳,午后(13:00-15:00)下降,晚间(19:00-21:00)回升”的变化规律,但主客观指标反映的日间节律与不同神经行为功能的节律表现存在差异:客观警觉性注意在日间表现基本稳定,而主观困倦感午后波动明显,个体在15时的主观困倦感升至日间最高水平,而客观行为表现均已好转;17时,个体的主观感受、客观警觉性和工作记忆表现较好而抑制控制表现变差;19时,个体主观感受、工作记忆表现不佳而抑制控制表现好转。此外,上午至午后(9:00-13:00),个体在不同认知负荷下的工作记忆表现也存在节律差异。本研究为合理规划日常活动、优化工作安排、提升生产安全等提供数据支持,也为进一步探究我国个体的日间节律和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初步证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父母回应消极情绪的方式与青少年病理性人格特质的关系
    张文娟 商士杰
    心理科学    2023, 46 (3): 586-593.  
    摘要921)      PDF(pc) (868KB)(1017)    收藏
    对642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考察青少年人格障碍风险及其与父母回应消极情绪的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少年人格障碍风险存在三类最佳潜剖面,高风险占25%,中等风险占49.1%,低风险占24.9%;(2)父母温暖回应和惩罚两种方式在三类人格障碍风险潜剖面之间存在显著的两两差异,父母鼓励表达在中、低风险组间差异不显著,最小化在中、高风险组间差异不显著;(3)父母支持性回应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冲非支持性回应方式对病理性人格特质的影响,但是,不论父母是否同时采用支持性和非支持性方式回应青少年消极情绪,父母非支持性回应方式都和青少年病理性人格特质显著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手机依赖对初中生社交焦虑发展的影响:身体羞耻的纵向中介作用*
    曾奕欣, 张斌, 熊思成, 龙专, 张安琪, 曾成伟, 刘家僖, 杨莹
    心理科学    2024, 47 (2): 316-324.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08
    摘要917)      PDF(pc) (1023KB)(1124)    收藏
    采用问卷法对339名初中生进行为期1年的3次追踪,旨在考察初中生手机依赖、身体羞耻和社交焦虑的发展趋势,并检验身体羞耻在手机依赖和社交焦虑中的纵向中介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初中生手机依赖、身体羞耻和社交焦虑均呈稳步上升趋势;手机依赖的起始水平和发展速率分别对社交焦虑的起始水平和发展速率起直接预测作用;身体羞耻的起始水平和发展速率在手机依赖对社交焦虑发展的影响机制中起完全纵向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初中生社交焦虑及其风险因素的特征和动态作用机制,为合理使用手机、改善身体羞耻和社交焦虑提供了新的干预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黑白隐喻对大学生诚信的影响
    张新鑫 王可 吴继霞
    心理科学    2022, 45 (5): 1166-1173.  
    摘要876)      收藏
    摘要 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本研究分别采用内隐IAT范式、启动范式及现场实验三个行为实验考察中文语境下黑白隐喻对诚信的影响。结果发现:黑白与诚信存在显著的内隐语义联结,表现为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低于不一致时的反应时。且这种隐喻联结稳定存在于具体的黑白情境中,即白色背景显著提高诚信选择,黑色背景下不诚信选择亦显著提高。而在真实体验的明暗感受中,与明环境相比,暗环境更容易导致被试的不诚信行为。本研究显示在中国文化群体中存在“白-诚信”、“黑-不诚信”隐喻联结,但是在明暗环境中,中国被试表现出“暗”促进不诚信行为的现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