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基础、实验与工效
    高强迫倾向个体注意脱困的电生理证据
    汪孟允 苗小翠 李益娟 胡思思 张仲明
    2015, (6): 1282-1289. 
    摘要 ( )   PDF(578KB) ( )  

    对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可能是导致和维持强迫症症状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采用情绪Stroop范式,同时结合ERP技术,对强迫倾向个体注意偏向的时间进程进行研究,以期探究强迫倾向个体注意偏向的神经机制特点。结果发现,高强迫倾向个体对强迫症相关消极词比一般消极词和中性词表现出了更大的P2和LPPs振幅。实验结果表明,高强迫倾向个体对强迫症相关消极词表现出注意偏向,其成分为注意脱困,既表现在早期自动加工阶段的P2成分上也表现在晚期策略加工阶段的LPPs成分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背景音对中文篇章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何立媛 黄有玉 王梦轩 孟珠 闫国利
    2015, (6): 1290-1295. 
    摘要 ( )   PDF(490KB) ( )  

    采用眼动记录技术,考察不同背景音对中文篇章阅读和词汇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安静和白噪音背景相比,无关言语背景下的总阅读时间更长、阅读速度更慢、注视次数更多、平均眼跳幅度更小。(2)不同背景音下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无显著差异,而无关言语背景下的回视路径时间和总注视时间较白噪音条件下的更长。结果表明,无关言语干扰了读者的阅读过程,其语义成分和声学特征变化是干扰产生的重要原因;这种干扰体现在词汇加工中的语义整合阶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复启动对时序知觉和时距知觉的影响
    张锋 赵国祥 黄希庭
    2015, (6): 1296-1302. 
    摘要 ( )   PDF(427KB) ( )  

    采用时序判断和时距估计任务,探讨重复启动对时序知觉和时距知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时序判断中,当未启动的靶刺激先出现时出现了显著的启动效应,启动的靶刺激被知觉为早出现;在启动的靶刺激先出现时产生了启动效应的反转,启动的靶刺激被知觉为后出现。在时距估计中,启动条件下的两个靶刺激之间的时距长度被知觉为显著长于未启动条件下的时距长度。因此,在同一时间历程中,重复启动对时序知觉和时距估计都存在显著影响,启动刺激所引发的表征激活和反应抑制双加工过程在时序知觉中是按照表征匹配机制、在时距知觉中是基于唤醒机制起作用,这为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的理论构想提供了支持证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语产生中词频效应、音节频率效应和语音促进效应的认知年老化
    杨群 张清芳
    2015, (6): 1303-1310. 
    摘要 ( )   PDF(513KB) ( )  

    采用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考察了汉语口语产生过程中词频与音节频率效应、语音促进效应的认知年老化现象及其认知机制。结果发现,老年组的图画命名时间长于青年组,且老年组的词频效应和音节频率效应高于青年组,而语音相关效应低于青年组。老年组中词频和音节频率存在两因素交互作用,青年组则没有,这表明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的心理词典中不仅语义水平和音韵水平之间的联结强度变弱,而且信息之间的作用模式发生了变化。研究结果为激活不充分假设或传输不足假设提供了证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空工作记忆负载对场景主旨加工的影响
    孙琪 任衍具 傅根跃
    2015, (6): 1311-1318. 
    摘要 ( )   PDF(2041KB) ( )  

    本研究采用工作记忆任务和场景辨别任务相结合的双任务范式探究客体工作记忆负载 (实验1)和空间工作记忆负载 (实验2) 对场景主旨辨别的影响。结果发现: (1) 与无负载条件相比, 客体负载条件下的非参辨别力指数(A’)明显下降, 而空间负载条件下A’无明显变化; (2) 随着场景图片呈现时间的延长, 场景辨别任务的A’逐渐提高; (3) 对自然场景和人工场景匹配情况下的A’ 明显高于对自然与自然或者人工与人工匹配情况下的A’。由此可见, 场景主旨识别, 特别是基本水平的场景主旨辨别, 与客体工作记忆共享部分认知资源, 而不与/很少与空间工作记忆共享认知资源; 在识别过程中, 上级水平范畴识别优先于基本水平范畴识别, 进一步支持了上级水平范畴优先的主旨层级加工观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计算机虚拟技术训练辅助盲人构建空间表征之研究
    谌小猛 刘春玲
    2015, (6): 1319-1325. 
    摘要 ( )   PDF(679KB) ( )  

    摘要 由于视觉经验的缺乏,盲人的空间认知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表现在对现实环境的空间布局认识存在困难。本研究欲探究计算机虚拟技术手段辅助盲人建构表征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盲人定向行走的效果。本研究是一个现场实验,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全盲被试分为三组,之后让被试接受三种不同的实验处理,即计算机虚拟技术、触觉地图和人导处理,最后接受空间任务测试,测试不仅考察被试对环境空间布局的认识,而且还测量了被试在现实环境的行走探路效率。结果发现,虚拟技术组的被试不仅能够对整个实验环境形成清晰整体的认识,而且还能借助形成的空间表征在测验场地有效地实施定向行走。从研究结果得知,计算机虚拟技术这一手段对应用于改善盲人空间表征系统及提高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效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隐序列学习中转移组块的数量和位置效应
    黄建平 张剑心 刘电芝
    2015, (6): 1326-1333. 
    摘要 ( )   PDF(625KB) ( )  

    表征质量理论对意识增长持渐进观点,忽视新异刺激对意识的突变式影响;新异刺激理论强调意识突变,忽视新异刺激本身的表征质量增长。本研究采用经典确定性内隐序列学习范式,将转移组块作为新异刺激,操控其数量和位置,探究新异刺激如何通过表征质量来影响内隐学习和意识。结果表明:(1)数量效应显著,即两个转移组块更能促进内隐学习量,说明新异刺激本身需要足够的表征质量才能发挥“意外事件”的作用。(2)在位置效应上,两个转移组块且靠前的设置更能提高受控意识,表明第一个新异刺激必须出现在原序列初级表征质量阶段,才能使被试对新异刺激和原序列进行对比,加之第二个新异刺激的与之呼应,促进原序列意识增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抑郁症的脑功能整合异常-来自有效连接的证据
    田雪 邱江*
    2015, (6): 1334-1339. 
    摘要 ( )   PDF(307KB) ( )  

    摘 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从疾病负担看,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以往大多数对抑郁症的研究关注的是单个脑区结构或功能的损伤,而抑郁症通常伴随多脑区、多系统的异常,而不是单一脑区的损伤。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抑郁症多个脑区之间的功能整合。利用功能整合的方法,动态监测抑郁症多个脑区间的相互作用,能进一步揭示抑郁症的脑网络机制。功能整合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功能连接和有效连接。有效连接刻画的是两个(或多个)脑区之间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主要包括结构方程模型、动态因果模型、Granger 因果分析、生理心理交互作用等方法。通过对新近研究的梳理,总体而言,抑郁症的认知控制系统(如背外侧前额叶)和边缘系统(如杏仁核)的之间的有效连接减弱,即背外侧前额叶对杏仁核的抑制作用减弱,使得杏仁核对负性刺激的反应增强,出现了情绪加工偏差和认知偏差。认知控制系统和边缘系统之间有效连接的减弱能够解释抑郁症执行认知控制任务和情绪任务中的异常表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车辆追随条件下驾驶员知觉行人危险的经验优势
    马锦飞 常若松 孙龙
    2015, (6): 1340-1346. 
    摘要 ( )   PDF(649KB) ( )  

    危险知觉是指驾驶员在交通情境中对明显危险和潜在危险的识别、预测和反应的认知加工过程,是驾驶员对当前交通情境形成的连续而富于变化的复合认知表征。以往研究表明,对于行人过马路这类明显危险,新手和经验驾驶员危险知觉表现都非常出色。但是当明显危险(行人)和潜在危险(前车制动)并存时,经验驾驶员对明显危险的知觉反应是否会突显出优势呢?本研究通过设置两种交通场景:行人单一危险条件和行人-前车双重危险条件,考察不同经验人群对行人危险的反应及眼动特点。在第一个研究中,使用Tobii T120型眼动仪,通过反应时和眼动结合的方法,考察不同危险场景中,不同驾驶经验对驾驶员知觉行人危险的行为反应数据(反应时和正确率)及眼动指标(平均注视时间和水平搜索广度)的影响。采用2(交通场景:行人场景、行人-前车场景)×3(组别:无驾照组、新手组、经验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交通场景是组内变量,组别为组间变量。因变量为驾驶员对行人危险进行反应的行为数据(反应时和正确率)及眼动数据(平均注视时间和水平搜索广度)。实验要求被试观看交通场景视频,当发现危险时,立刻按键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在有前车条件下,经验组被试的反应时快于新手组(p=.039)和无驾照组(p=.013),F(2,30)=3.98,p=.029。无驾照组被试对行人的平均注视时间长于经验组(p=.043)和新手组(p=.024),F(2,30)=3.39,p=.047,ηp2= .18。无驾照组被试对场景的水平搜索广度均小于经验组(p=.006)和新手组(p=.016),F(2,30)=5.17,p=.012,ηp2= .26。在第二个研究中,对研究一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考察双重危险场景中驾驶经验对驾驶员知觉行人危险及信息加工效率的影响。采用2(兴趣区类型:行人、前车)×3(组别:无驾照组、新手组、经验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兴趣区类型是组内变量,组别为组间变量。因变量为搜索行人和前车时的眼动数据(总注视时间、搜索次数和平均搜索时间)。研究结果表明:经验组驾驶员对前车的总注视时间显著短于新手组(p=.014)和无驾照组(p=.003),F(2,30)=5.99,p=.006。经验组驾驶员对前车的平均搜索视时间显著短于新手组(p=.014)和无驾照组(p=.004),F(2,30)=5.50,p=.009。在有前车条件下,控制了性别、年龄后,驾驶员对前车的平均搜索时间越长,对行人的危险反应时越长(β=.393,p<0.05,R2=.308)。这些结果说明:无经验和新手驾驶员糟糕的搜索行为不仅仅是由于操作抢夺认知资源或者情绪紧张导致的。危险的信息加工效率更低,搜索模式不够灵活,也是导致新手驾驶员行人碰撞事故率更高的原因之一。驾驶员培训有助于提高驾驶员对明显危险的信息加工效率和搜索模式灵活性。积累更多的驾驶经验可以提升驾驶员对潜在危险的的视觉搜索和注意资源分配效率,从而加快危险反应时间。未来的驾驶员培训应加强对新手驾驶员搜索技能的培训,并持续提供更多的驾驶员继续教育机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感知运动信息在概念表征中的作用
    刘文娟 李莹 王瑞明
    2015, (6): 1347-1352. 
    摘要 ( )   PDF(285KB) ( )  

    研究概念的表征问题对理解概念的本质非常重要,传统认知和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表征理论争议的焦点在于感觉运动信息在表征中的作用。传统认知视角下的离身认知认为感知觉运动信息会转化成抽象的符号,概念表征不包含感知觉运动信息。概念表征的具身观点认为感知觉运动信息是概念表征的基础。对感知运动信息在概念表征中起作用这一命题已经达成共识。未来研究应该关注感知运动信息起作用的机制,以及抽象概念表征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发展概念表征理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听觉词汇识别中字形激活的认知及神经机制
    邹丽娟
    2015, (6): 1353-1358. 
    摘要 ( )   PDF(296KB) ( )  

    听觉词汇识别是由声学信号激活语音最终通达语义的过程。来自行为、脑电、脑成像的研究发现在不需要外显字形任务的听觉词汇识别中,字形信息得到激活并影响听觉词汇识别。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听觉词汇识别中字形激活的一系列研究结果,发现阅读学习是字形激活的主要原因。文章总结了听觉词汇识别中字形激活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即字形的自动化激活与对语音表征的重组。最后结合汉字存在大量同音字的特点,指出字形在汉语听觉词汇识别中具有解歧的重要作用。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可以利用同音字和多音字分离出纯粹的字形因素,因此从汉语角度研究听觉词汇识别中字形激活,可以很好地补充拼音文字的研究,为揭示字形的重要作用提供汉语的证据,同时对于认识语言与阅读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与教育
    样例关键特征变异数量对学习解方程的影响
    杨凌燕 郭建鹏
    2015, (6): 1359-1367. 
    摘要 ( )   PDF(1394KB) ( )  

    186名初一年级学生通过对比三种不同变异类型的样例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他们对比方程问题类型和解法这两个关键特征的变异、只对比问题类型的变异、或者只对比解法的变异。结果显示样例关键特征不同变异类型的学习效果受到学生先前知识的影响:对于在前测中没有使用简便方法的学生,变异类型和解法两个关键特征比只变异类型或解法其中一个关键特征更有利于他们学习变通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而对于在前测中有使用简便方法的学生,不同变异类型的效果没有显著差别。多重样例变异性的设计需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对比学习每个关键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潜在转变分析:一项纵向研究
    王碧瑶 张敏强 张洁婷 胡俊 攸佳宁
    2015, (6): 1368-1376. 
    摘要 ( )   PDF(807KB) ( )  

    研究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探究了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发展。对3600名青少年进行为期18个月的追踪,对其自我伤害行为进行了三次测量。通过纵向数据分析识别出过渡组这一以往研究未发现的群体,该组被试仅出现程度较轻的自我伤害行为,且占总体的比例随时间快速下降。通过转变矩阵解释了过渡组和高发组的不稳定性是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率降低的原因,并发现冲动性、负向情绪等个体易感因素比家庭等人际因素对自我伤害行为存在更为显著的预测作用。在性别差异上,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自我伤害行为,也更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最后,文章针对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情境中情绪预期对青少年道德决策的影响
    李占星 朱莉琪
    2015, (6): 1377-1383. 
    摘要 ( )   PDF(651KB) ( )  

    为考察道德情绪对道德决策的影响,研究以123名13岁和16岁的青少年为被试,采用2(年龄:13岁、16岁)×2(情境类型:亲社会、反社会)×2(情绪预期:道德定向、自利定向)的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了在不同的情境中和不同定向的情绪预期下青少年的道德决策情况。结果表明,年龄和情境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反社会情境中16岁青少年比13岁青少年更倾向于判断自己会做出道德行为,亲社会情境中两个年龄组的道德决策判断无显著差异。情境类型和情绪预期的交互作用也显著。反社会情境中,青少年在自利定向情绪预期下判断自己会做出道德行为的可能性显著大于道德定向情绪预期;亲社会情境中,两种预期下青少年的道德决策判断不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说明,道德情绪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决策,在不同的情境中对道德决策的影响不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9-26个月婴儿上位、基本和下位水平类别学习的发展顺序
    刘志雅 刘芳 朱莹莹 靳凯丽
    2015, (6): 1384-1390. 
    摘要 ( )   PDF(1020KB) ( )  

    该研究探索了9-26个月婴儿在上位水平类别、基本水平类别和下位水平类别的发展顺序。采用触摸屏式的序列触摸任务,36名婴儿参加实验,分9-14月、15-20月、21-26月三个年龄组。以平均序列长度作为组分析的因变量指标,以Dixon等(1998;2007)开发的Touchstat V3.0软件统计的归类者概率作为个别分析的因变量指标,结果表明,9-14个月、15-20个月和21-26个月三个年龄组的婴儿,都能显著地区分基本水平的类别;15-20个月和21-26个月婴儿,能够显著区分上位水平的类别;21-26个月的婴儿,能够区分下位水平的类别,说明了婴儿不同类别水平概念的学习,是按照基本水平(L2),然后上位水平(L1),最后才是下位水平(L3)的顺序发展的,即L2→L1→L3。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认知资源对4~6岁儿童不公平厌恶的影响
    温国旗 刘文
    2015, (6): 1391-1397. 
    摘要 ( )   PDF(672KB) ( )  

    为解答幼儿不公平厌恶是自动化反应还是理性行为的疑问,采用最后通牒博弈游戏变式,通过消耗任务操纵认知资源,考察104名4~6岁儿童不利不公平厌恶和有利不公平厌恶的表现。结果发现:(1)4~6岁儿童具有不利不公平厌恶,并且不利不公平厌恶表现随年龄发展增多;有利不公平厌恶出现较晚,表现较少;两种不公平厌恶的发展不平衡;(2)4~6岁儿童的不公平厌恶是依赖于可获得认知资源的理性行为,认知资源不足导致幼儿对利益更加敏感,不公平厌恶行为减少;(3)4~6岁儿童的不利不公平厌恶受可获得认知资源的影响更大,当认知资源不足时,不利不公平厌恶行为减少得更多。研究结果表明4~6岁儿童的不公平厌恶是依赖于可获得认知资源的理性行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家庭压力源影响青少年抑郁体验:冗思的中介机制
    王明忠 范翠英 薛娜 周宗奎
    2015, (6): 1398-1403. 
    摘要 ( )   PDF(431KB) ( )  

    摘要:采用方便抽样法从山东某初中和某高中抽取570名学生做问卷调查, 考察家庭压力源对青少年抑郁体验的影响,特别是冗思作为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路径分析的结果显示:(1)家庭冲突和父母期望均显著正向预测抑郁体验,且家庭冲突的预测作用更强;家庭规范对抑郁体验的预测作用不显著;(2)家庭冲突和父母期望均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冗思,家庭规范对冗思的预测作用不显著;(3)冗思显著正向预测抑郁体验;(4)冗思在家庭冲突与抑郁体验之间以及父母期望与抑郁体验之间均起中介作用。总体来看,冗思是家庭压力影响青少年抑郁体验的内部机制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指标的再探讨及稳定性研究
    海曼 熊俊梅 龚少英 秦屹 高苗苗
    2015, (6): 1404-1410. 
    摘要 ( )   PDF(674KB) ( )  

    摘 要 采用整群抽样以1293名中学生为被试,并对其中531名进行纵向追踪,探讨以生活满意度和内化问题构建的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DFM)的可行性、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以生活满意度和内化问题为指标的DFM在中国中学生中适用;(2)完全心理健康组的学业和社会功能最好,疾患组最差;(3)完全心理健康组的稳定性最高,有症状但满足组最低;(4)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和学业情绪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和内化问题。结论:以生活满意度和内化问题为指标的DFM为复合指标DFM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和学业情绪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影响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回族儿童族群偏爱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万明钢 高承海 党宝宝 撒丽
    2015, (6): 1411-1418. 
    摘要 ( )   PDF(550KB) ( )  

    以回族儿童为被试,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两个研究分别考察了回族儿童族群偏爱态度的形成及其发展特点。研究1借鉴经典的学前儿童种族族态度测验法,发现儿童在4岁时开始具有民族类别意识,并产生内群(回族)偏爱态度;研究2运用内隐联想测验范式以及自我报告法,发现无论内隐态度还是外显态度,儿童均表现出强劲的内群(外群体为汉族)偏爱态度,并且内隐偏爱态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强,外显态度随年龄增长趋于稳定。最后讨论了本研究与国外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亲子自传叙事中母亲语言支架的研究综述
    王斌 李梅 王娟
    2015, (6): 1419-1424. 
    摘要 ( )   PDF(305KB) ( )  

    亲子自传叙事中母亲的语言支架指母亲在对过去事件进行回忆和交流的过程中给儿童提供的引导性语言。母亲语言支架的风格分为高详尽和低详尽两个水平,高详尽的语言风格更能促进儿童语言、认知和社会情感的发展。在特定情绪性事件中,母亲的语言支架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此外,亲子自传叙事中母亲的语言支架还存在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且在特殊儿童身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未来应加强对母亲语言支架的影响因素以及母亲回忆目标对语言支架的影响等问题的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人格与管理
    诱导效应的影响机制——产品感知风险的调节作用
    刘咏梅 陈思璇 卫旭华
    2015, (6): 1425-1431. 
    摘要 ( )   PDF(616KB) ( )  

    为了探究以往消费者受情境诱导的影响程度不同的原因,本研究从产品感知风险的角度阐述诱导效应的作用机制。用2×2的因子设计,检验产品感知风险和诱导情形对目标产品选择概率的交互作用。188名被试的实验结果显示高感知风险产品类型下诱导效应显著,而低感知风险产品类型下诱导效应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得出目标产品相对吸引力是诱导情形与目标产品选择概率的关系链中的中介变量,而产品的感知风险是有中介的调节变量的研究结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求职认知评价、就业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预测作用的追踪研究
    谢义忠 何俊萍
    2015, (6): 1432-1437. 
    摘要 ( )   PDF(794KB) ( )  

    旨在探究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对求职过程中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以及求职认知评价和就业不安全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等对343个样本的三轮追踪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就业能力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健康;挑战认知评价和就业不安全感依次中介就业能力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来积极促进其对求职的正确认知评价,从而纾解就业不安全感,保持和改善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名字易识认性对被信任者的可信性的影响
    辛志勇 杜晓鹏 沙璐
    2015, (6): 1438-1444. 
    摘要 ( )   PDF(475KB) ( )  

    从名字可以联想个体的社会身份和生理心理特征。现有研究多从名字寓意角度考察名字的影响。但从加工流畅性角度,名字本身有一个最直观分类:容易识认和难以识认。名字易识认性就可能会对被信任者的可信性产生影响。本研究共有四个被试内实验。前两个实验以编制的名字为实验材料,分别通过让被试判断被信任者的安全性和信任博弈两个范式证明名字易识认性强的个体的可信度更高。后两个实验则选取真实名字为启动材料再次证明了该结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我控制资源水平及其变化对跨期选择的影响
    何贵兵 晏祥辉
    2015, (6): 1445-1451. 
    摘要 ( )   PDF(654KB) ( )  

    自我控制资源(SCR)是个体执行自我控制活动时所需的有限心理资源,本文通过两项实验探讨个体的SCR水平与SCR变化对跨期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1)控制知觉加工组和控制想法组在执行SCR操作任务后,其整体SCR下降,SS偏好增强;(2)控制知觉加工组的SCR降幅和SS偏好增幅均显著高于控制想法组;(3)SCR下降的被试在后测SS偏好和SS偏好增幅上都显著高于SCR不变和上升的被试,但SCR上升被试与不变被试的差异不显著。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采用了个体水平分析思路,揭示了个体SCR变化方向与跨期偏好的关系,并发现了两种SCR操作任务的效应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我监控对建言行为的影响:内部人身份感知的作用
    段锦云 曹莹
    2015, (6): 1452-1458. 
    摘要 ( )   PDF(635KB) ( )  

    建言行为是目前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热点,但关于员工的自我监控如何对该行为产生影响的研究却未见报导。本研究从特质激活的角度探讨自我监控如何通过心理安全感影响员工的建言行为,同时考虑内部人身份认知调节作用。针对340份上下级配对问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内部人感知负向调节自我监控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进而影响员工建言行为。当内部人感知低时,自我监控对心理安全感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当内部人感知高时,自我监控对心理安全感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腐败行为的发展轨迹:一项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研究
    魏子晗 詹雪梅 孙晓敏
    2015, (6): 1459-1465. 
    摘要 ( )   PDF(867KB) ( )  

    通过在实验室中模拟一个常见的贿赂情境,并操纵感知的腐败风险概率和腐败风险可控感,让被试进行连续10轮的腐败决策,观察腐败行为的发展趋势。本研究探讨(1)腐败行为如何发展;(2)感知的风险概率和风险可控感如何影响腐败的发展趋势。利用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对腐败行为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发现腐败行为发展趋势有3种不同的类型:(1)腐败程度始终稳定在中等水平的“一般腐败者”;(2)腐败程度较高,并呈逐渐增长趋势的“腐败沦陷者”;(3)始终都少有腐败行为的“清廉者”。同时还发现,感知的风险概率影响初始的腐败程度,感知的风险可控感则既影响初始腐败程度,又影响腐败发展速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强迫倾向、内心体验的信心水平与知道感缺乏的关系
    熊玲 张仲明 李益娟 胡思思
    2015, (6): 1466-1474. 
    摘要 ( )   PDF(905KB) ( )  

    为探讨强迫倾向、内心体验的信心水平与知道感缺乏的关系,采用虚假生物反馈为内在状态的外部线索,以指导语操控被试内心体验的信心水平,考察高、低强迫倾向(high/low obsessive-compulsive tendencies, HOC/LOC)组在不同信心水平下依赖外部线索评价内在状态的情况。结果:(1)HOC组的知道感存在缺陷,表现为比LOC组更依赖外部线索评价内在状态;(2)HOC组的知道感缺乏受其信心水平的影响,低信心会加剧HOC组的知道感缺乏。本研究结果能为缓解HOC个体的怀疑及相关强迫症状提供帮助,并或许能为OCD认知和元认知治疗提供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游戏消费的影响因素
    汪涛 魏华 周宗奎 崔楠 徐岚
    2015, (6): 1482-1488. 
    摘要 ( )   PDF(710KB) ( )  

    网络游戏消费研究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对网络游戏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网络游戏消费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特征、网络游戏特征、社交特征、知觉特征和体验特征这五个方面。影响网络游戏消费的个体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和人格;网络游戏特征包括游戏品质、服务质量、定制和创新;社会交往包括社交行为、社会资本和社会规范;知觉特征包括价值知觉、风险知觉、控制知觉,体验特征包括乐趣和心流。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不同品类网络游戏消费的影响因素的比较,消极社交互动以及与线上—线下社交迁移对网络游戏消费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质、动机和叙事:人格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整合
    郭永玉 胡小勇
    2015, (6): 1489-1495. 
    摘要 ( )   PDF(457KB) ( )  

    人格心理学以整体的个人为研究对象,以人性问题为核心关切。在对人性的研究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三种研究范式:特质、动机和叙事。特质研究考察的是人格的静态结构,即人格由哪些因素构成,回答的是人格的“所有”问题;动机研究考察人格的动力机制,回答的是人格的“所为”问题;叙事研究考察人格的发展过程,回答的是人格的“所成”问题。近年来,研究者们提出,人格叙事研究范式能够将人格特质范式和人格动机范式整合起来一同去理解人格。但叙事研究刚刚兴起,尚处在发展初期,还不属于一致公认的范式;而且该范式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局限,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统计、测量与方法
    基于假设检验的项目相合性指标研究
    汪文义 丁树良 宋丽红
    2015, (6): 1496-1503. 
    摘要 ( )   PDF(458KB) ( )  

    在认知诊断评估中,评价认知模型与作答数据的拟合非常重要。已有的层级相合性指标(HCI)仅能用于评价连接规则下模型与数据的拟合情况,有必要研究分离规则下相合性指标。HCI假设某项目上正确作答,便推断其子项目上的错误作答为失拟。由于作答反应的随机性,提出基于假设检验的项目相合性指标。该指标可用于区分连接规则和分离规则的作答数据、评价Q矩阵质量和衡量作答数据中的噪音、还可为评价认知模型和选择认知诊断模型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铆题情况下测验分数等值方法探索——构造铆测验法
    刘玥 刘红云
    2015, (6): 1504-1512. 
    摘要 ( )   PDF(1053KB) ( )  

    研究旨在探索无铆题情况下,使用构造铆测验法,实现测验分数等值。研究一和研究二分别探索题目难度排序错误、铆题难度差异对构造铆测验法的影响。结果表明:(1)等组条件下,随着错误铆题比例,难度排序错误程度,铆题难度差异增大,构造铆测验法的等值误差逐渐增大,随机等组法的等值误差较为稳定;不等组条件下,构造铆测验法的等值误差均小于随机等组法;(2)对于构造铆测验法,在不等组条件下,铆测验长度越短,等值误差越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与咨询
    会谈中的当事人阻抗及工作同盟的影响因素:一项过程研究
    王铭 江光荣 孙启武 朱旭
    2015, (6): 1513-1518. 
    摘要 ( )   PDF(913KB) ( )  

    从心理咨询过程研究视角,以38个会谈为对象,考察咨询师指导和当事人特质逆反对当事人阻抗的影响,并检验三者对工作同盟的影响。结果:指导正向预测阻抗,特质逆反则不能,二者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阻抗负向预测工作同盟,指导则不能,二者的交互作用和中介作用都不显著,但阻抗的中介效应相对更大。结论:咨询师指导增加当事人阻抗;当事人阻抗破坏工作同盟,并在咨询师指导对工作同盟的影响过程中可能起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论与史
    自闭症儿童是心灵盲吗?:Gallagher的互动理论述评
    许秀芬 陈巍
    2015, (6): 1519-1524. 
    摘要 ( )   PDF(546KB) ( )  

    在自闭症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心灵盲理论是建立在心灵主义假设和普遍性假设基础上的。这两个假设将他人的心理视为封闭的、隐藏在行为后面的,且我们主要使用读心的方式理解他人。互动理论拒绝这两个基本假设,并整合来自发展心理学和现象学的研究证据将人类社会互动的形式划分为三个层次:原初交互主体性、次级交互主体性与叙事能力。在个体发生学层面上三者前后相继,在成熟个体的社会互动层面上,三者互为补益,但基于感觉-运动的直觉式社会互动是理解他人心理的主要方式。自闭症儿童在原初与次级交互主体性上存在障碍。目前,互动理论既面临诸多挑战,也具有较大的发展与完善空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字:国人释梦实践的本土化面向
    徐凯
    2015, (6): 1525-1530. 
    摘要 ( )   PDF(326KB) ( )  

    释梦实践的本土化,是中国释梦工作者自省的关键。中国传统梦学和西方现代释梦理论都提及汉字在释梦工作中的应用,但两者都没有形成系统化的阐述,更没有提出符合现代心理学的操作步骤。在反思传统梦学中汉字释梦的思想后,本文依于现代释梦理论对汉字释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梦具有汉字所特有的的两大特征,即以表意性为首要目的,表述方式为象征性表述。基于梦与汉字生成机制的互逆性,本文提出汉字释梦的操作性步骤,即基于梦内容的视觉形象构造,寻找书写结构与此相对应的汉字,再依于汉字的本义把握梦的思想,并结合具体个案进行了展现。总之,以汉字为路径阐释梦的含义是释梦本土化的有益探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人格与管理
    双文化认同整合与心理适应的关系:辩证性自我的中介作用
    杨晓莉 闫红丽 刘力
    2015, (6): 14751481-14751481. 
    摘要 ( )   PDF(327KB) ( )  

    本研究从双文化人对于文化认同的主观感知视角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西北多民族地区的藏族、回族大学生为例,探讨双文化认同整合、辩证性自我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以及辩证性自我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双文化认同整合(和谐-冲突维度)与心理适应呈显著正相关,与辩证性自我呈显著负相关;辩证性自我与心理适应呈显著负相关。(2)辩证性自我在双文化认同整合(和谐-冲突维度)与心理适应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实践中应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双文化认同整合,转变其辩证主义思想,以增强心理适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